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23日电 作为产粮大市,山东德州市小麦、玉米两季播种面积常年在1600万亩左右,年产量超过150亿斤,占全国1%、全省1/6,是全国5个整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之一。近年来,德州市人大以推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五级代表齐献策
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提出,应以德州等粮食主产区为依托,开展“吨半粮”国家示范区建设,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该建议获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支持,推动形成了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创”机制。省人大代表、夏津县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杜海霞多次建言,其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的议案》被列为省人大一号议案。她指出,当前全市亟需通过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面高标准化。人大代表高广山等提出,应通过提高单产增强粮田综合生产能力,该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有力推进了“吨半粮”建设。
自2021年启动“吨半粮”创建以来,德州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多条建议被纳入党委政府决策,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和乡村振兴的“金点子”。代表们不仅建言,更深入一线作表率。齐河县人大代表袁本刚推行统一管理、订单生产,带动1万小农户规模经营10万亩,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禹城、平原、宁津等市县依托“家站室”平台开展农技帮扶,年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以实际行动支撑“吨半粮”核心区建设。
靶向监督促增产
德州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将“吨半粮”监督纳入工作计划,市农业农村部门一马当先,紧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扎实推动书记抓粮、集成种粮、科技增粮、政策稳粮、全链兴粮落实落地。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6万亩,占耕地面积89%,建设任务量和资金量连续三年居山东省首位。“四适双压”、“化控抗逆”等绿色高产技术广泛推广,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能。针对“种粮难致富、青年不愿务农”等问题,市人大通过部门评议、专题询问等打出监督“组合拳”,推动形成粮食深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国食品名市”建设为统领,德州大力发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目前,省部共建的“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正加快建设中,新希望、双汇、中粮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德州味”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市拥有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4家,带动就业10.8万人,促进农民产业链增收超60亿元。
市人大还积极开展涉农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覆盖种子法、水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13部法律,推动法律制度真正“咬合”实践痛点。例如,针对气象灾害频发,开展气象“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推动建成高标准观测网和预警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为农业生产筑牢防灾减灾安全网。
良法立制保粮安
《德州市粮食生产促进条例》作为全国率先全面统筹粮食生产各环节的地方立法,总结“吨半粮”创建经验,明确党政同责、部门分工和支持政策,系统回应“谁来干、怎么干、如何干好”等关键问题,为“齐鲁粮仓”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针对水资源匮乏这一瓶颈,市人大开展引黄干渠保护立法,制定《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从水源保护、用水管理到设施维护全面规范,促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025年1月,德州市成功退出黄河水资源超载名单,并率先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市水利部门投资近200亿元畅通5大干流、89条支流及县乡沟渠,彻底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为“吨半粮”良田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从代表建言到监督推动,从立法保障到资源优化,德州市人大通过多层次、全链条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正让“中国饭碗”装入更多“德州粮”,彰显出产粮大市的责任与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