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23日电(郑毅 于宁 崔建帅) 9月22日下午,“齐鲁建造”武城暖通区域品牌在山东省武城县会展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这个江北最大的商用中央空调生产基地,迈入品牌化、协同化发展的新阶段。
武城素有“中央空调德州造,生产基地在武城”之称。这里不仅是中国暖通消防风机产业集群县,也是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全县拥有相关企业3000余家,产品覆盖八大系列、3500多个品种,风机、风管、风阀等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六成以上。从一颗螺丝到整机主机,武城已形成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智能制造:从“汗水工厂”到“灯塔车间”
走进山东海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设备加工中心井然有序。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出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灯塔工厂”。过去一条生产线需十余人协作,如今一人可轻松管理两条线,生产效率提升十倍。
在贯科控股集团的实验区,一台高3米、长8米的黄色巨型风机检测设备格外醒目。“这是行业少有的通风机检测装备,能实时监测能耗、风量、风压等关键数据。”公司总经理王涛介绍,该设备为产品质量与性能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隆达空调研发的EC智能新风换气机则实现技术突破。设备搭载智能调节系统,可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自动调速,节能超30%,净化效率达95%。内置WiFi模块支持手机APP远程操控,真正实现“指尖上的空气管理”。
目前,武城暖通产业已拥有3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9家高新技术企业。兴恒环境科技集团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研发,推出养殖热回收新风系统、智能蘑菇方舱等创新产品,将产业触角从工业延伸至农业、养殖等领域。
产业革新:从“散乱污”到“专业认证”
然而八年前,武城空调产业还处于“小散乱”的局面。2017年前,上千家作坊式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劣质产品泛滥,挤压正规企业生存空间。
转机来自环保治理。武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1017家“散乱污”企业,从源头净化产业环境。同时启动“育苗行动”,45家企业通过消防强制3CF认证,17家获CRAA专业认证,推动行业标准从“能用”迈向“专业级”。
资源整合成为关键。中威空调设备集团率先建立共享平台,将百余家小厂整合为20个专业单元,通过股份合作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化配置。如今,中威已在全国建立36家、本地20家共享工厂,构建起强大产业链生态,年产销规模达12亿元。
近年来,武城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设立“县长质量奖”,并率先编制暖通空调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推动产品质量与品牌效益双提升。
武商出海:从县域基地走向世界舞台
武城暖通的升级成果,在国际舞台日益凸显。山东省暖通空调产业协会会长王宝亮回忆,早年企业只能挤在展会角落学习,如今已成为国际展商争相合作的对象。
2019年青岛国际制冷展上,60家武城企业与约克、大赫等国际品牌同台竞技,首日签下2亿元订单;2024年北京展上,静音风机、地源热泵等新品吸引全球客商驻足。在近期举办的山东武城精准采购对接会上,乌兹别克斯坦客商与武城企业签署1850万美元采购意向。
目前,武城依托10万在外商人网络,布局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并在泰国设立山东首个县级行业协会海外办事处,深耕东盟市场。
从“汗水工厂”到“灯塔车间”,从价格战到标准输出,武城暖通产业的蜕变,不仅是中国制造爬坡过坎的缩影,更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在这场“空气管理”的革命中,一座小城正以大气象,走向更广阔的天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