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正文
德州人大用“三把钥匙”赋能水利监督
2025年09月23日 11:46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23日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德州市人大将水利监督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探索形成以精准把脉、创新实践、长效护航为核心的“三把钥匙”监督模式,有效破解多项水利难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能”。

  第一把钥匙:精准把脉,从“急难愁盼”中找准问题

  监督欲见效,首在精准。市人大将“解剖麻雀”作为监督起点,深入田间地头、河渠堤坝,围绕现代水网建设、水资源管理等开展系列调研。通过入户访、夜谈会等方式,代表与农民面对面了解灌溉难题、设施运行困境,广泛听取部门和专家意见。调研显示,德州人均水资源量仅211立方米,为全国的10%、全省的61%,属严重缺水地区;同时面临黄河水不足、地表水利用不充分、地下水限采和雨洪水资源留存难等问题。部分水利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灌溉效率低下,防洪排涝存在短板,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并存。

  常委会上,委员犀利指出“渠系产权模糊”“计量设备不统一”“黑臭水体治理难”等深层矛盾。代表还深入一线测算滴灌数据、核查供水台账、跟踪智能井建设,摸清水情水账,推动审议意见直指痛点,为改革和监督明确靶向。

  第二把钥匙:创新实践,以“靶向建议”推动实效转化

夏津县北城水库施工现场。夏津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津县北城水库施工现场。夏津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大监督的生命力在于推动问题切实解决。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建言,推动政府加大投入,规划建设“三通六带”现代水网。三年来市水利部门累计投资237亿元,推进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改造,治理徒骇河、马颊河,建设杨庄水库、夏津北城水库、临邑第二水库等重大工程。代表担任监督员,全程跟踪项目规划、建设和验收,保障工程质量。2023年11月,德州在全国加快省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接受观摩;2024年7月,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市级水网先导区,为全省唯一。

  嵌入式监督带来实际成效:全市治理河道沟渠937条,增加雨洪蓄能力800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202万亩。以全国0.7‰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0.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的粮食,贡献了全省1/6的粮产。

  宁津县人大推动该县入选全国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建立“年度微调+五年重核”机制和“确权—节水—交易—融资—治理—融合”六位一体水权改革模式,实现全县846个村水权证权责清晰。德州还实施全国首批整市域水预算管理试点、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完成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改革,构建“水价+水权+水预算”新机制,为北方缺水地区探索出新路径。

  第三把钥匙:长效护航,靠“机制建设”保障久久为功

丁东水库引水线路图。郑毅摄
丁东水库引水线路图。郑毅摄

  水利事业需持续发力。市人大构建长效监督机制,通过专题调研、代表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定期评估成效、推动纠偏。督促政府建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德州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省率先设立齐河法院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并成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县人大与法院创新“3+1”联动工作机制,在法庭设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通过担任陪审员、调解员、监督员等方式参与环境资源案件办理。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该法庭审理环资类案件289件,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挽回生态修复成本280余万元。审理的首例黄河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被评为全省十大典型案例。

  宁津县人大推动出台节水设备20%补贴政策,减轻农户投入压力。全市水利设施持续完善,现代水网更加健全,灌排能力提升,污染治理增效。《德州市引黄干渠保护条例》的出台,推动干渠管理法治化。2025年,德州成功解除黄河水超载帽子,新增取水许可限制得以取消。

  “三把钥匙”监督模式系统破解了水资源管理难题,激活了高质量发展动能。当前,德州市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幅“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