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山东梆子培养“青春台柱子” “00后”登台唱主角
2021年12月30日 14:24 来源:中新网山东

剧照。摄影:吕克

剧照。摄影:吕克

  12月29日,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青年实验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山东梆子古装剧《闯幽州》在山东剧院上演,受到现场观众和线上粉丝的一致好评。

  《闯幽州》取材于传统历史题材“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描写杨继业不计前嫌,率领七郎八虎智闯幽州敌营,双龙会替主赴宴,金沙滩三英捐躯的千古悲歌。此剧有“宫廷生活气息浓厚,忠奸斗志分明,折子戏丰富”三大特色,作为一部文武兼备的大戏,其唱念做打皆为人们喜闻乐见。

剧照。摄影:吕克
剧照。摄影:吕克

  该剧主创表示,本剧恰似一曲精忠报国的英雄主义壮歌,洋溢着爱国热忱,激荡着英雄气概,充盈着家国情怀。边关的故事几经变迁,历史的烟云虽已消散,但舍身报国的壮举代代相传。

  《闯幽州》的演出尤为吸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台上全部演员,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青年实验剧团的学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这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八年磨一剑”,为山东地方戏传承发展培养青年人才的务实之举。

  山东梆子旧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定弦、调门都比较高而得名。山东梆子自清代初年传入山东,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南广大地区,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演出现场。摄影:吕克
演出现场。摄影:吕克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山东梆子在内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进入低谷期,山东多家山东梆子剧团被合并或撤销,山东梆子人才队伍的培养、剧种的传承等面临严峻挑战。区别于以往地方戏曲“团带班”“团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有关艺术院团一起,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山东梆子专业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着力夯实学生们的基本功。

  2013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开设山东梆子专业,招收60名学生,学制6年。这是数十年来,山东首次通过职业教育形式,系统培养山东梆子人才,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招生对象是小学在校生及毕业生,年龄在10岁至13岁之间。学生们不仅学习语数外等公共基础课程,还要参加武功、身段等专业实训。

上台前的准备。摄影:吕克
上台前的准备。摄影:吕克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安立元介绍,多年来,得益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文艺院团及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等单位的支持,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采取校团合作、名师指导等方式,开展戏曲职业教育领域的校团合作。希望毕业生们担当起振兴山东地方戏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山东梆子在齐鲁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据悉,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山东梆子专业,是近几十年来,齐鲁大地招生规模最大、教学体系最完善的山东梆子人才班,就此探索出了山东地方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与院团协同育人、共同发展,中职高职一体化育人,为山东梆子寻找“青春台柱子”。

剧照。摄影:吕克
剧照。摄影:吕克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将充分考虑文化强省建设对高层人次戏曲人才的需求特点,在办好戏曲中专的基础上,推广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加大高层次戏曲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业内专家认为,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等单位的努力下,过去几年,山东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