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20日电(记者 梁犇)在山东滨州沾化区这片昔日的盐碱滩涂上,多元产业形态交织共生,从智能化工厂到现代化养殖车间,从铝基新材料到反季节水产品,传统与现代于此交汇,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在沾化区年产400万吨的氧化铝智慧工厂,高效运转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就在中控室的巨大电子屏上:红绿指示灯不停闪烁,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呈现。
“我们单线年产已跨上100万吨的新台阶,但整线高效运转仅需数人操作。”滨州市沾化区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希祥介绍,“大部分岗位已无需人工操作,系统会自动调节流量和温度控制生产。”厂区内遍布着1900多个AI摄像头,实时捕捉生产信息,再经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运算,可生成决策信息。
穆希祥介绍,数字技术与氧化铝生产相结合,使人均劳动效率增长约2倍,每年还能减少40万吨铝土矿资源消耗。
在中顺恒辉(滨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原料运输车辆已被一条条管道所取代。
“隔壁汇宏新材料精制出的铝酸钠溶液,通过这些管道,只要5分钟就能到达我们车间。”公司总经理郝亚明介绍,“这样不仅节能减排,还保证了产品纯度及性能指标的稳定性。”
郝亚明介绍,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复合法生产工艺,通过精准控制结晶条件,使产品堆比重、流动性优于行业同类产品,如HC9000系列铝基功能材料,在新能源锂电池隔膜领域表现突出,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去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超细氢氧化铝阻燃微粉,在国内高端应用市场的占有率达55.96%。
同样在不远的魏桥港口,来自几内亚的铝土矿由货轮卸下后,直接通过皮带输送至2公里外的生产线,替代了传统运输方式,可节约物流成本50%以上。
围绕汇宏新材料800万吨氧化铝产能,沾化区引进了18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铝土矿到高端铝基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精细氧化铝年产能已达到103万吨。
位于滨海镇的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国家海洋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光伏用海项目,项目每年能发电12.8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8.58万吨。水面上光伏板发电,而水下则可以进行渔业养殖,不仅如此,该项目区域还兼顾海水晒盐、提溴等综合利用,实现了“一海多用”。这种创新模式,既不占用宝贵的陆地资源,又能充分发挥水域空间的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寒冬时节,渤海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凭借着反季节对虾养殖技术,迎来丰收。上万斤鲜活对虾经捕捞、充氧装箱,快速发往京津冀苏等地,“游”上消费者的餐桌。
“本批对虾预计产量超25万斤,下一茬对虾将在春节、元宵双节期间上市,预计超过40万斤。”负责人陆峰介绍。反季节对虾的上市,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渤海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位于滨海镇,年产南美白对虾500吨,是鲁北地区大型工厂化水产养殖和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工厂化养殖模式,滨海镇不但培育出了适应高盐海水的优质盐田虾苗,实现了一年四季产虾,而且亩均产量也实现了翻倍提升,较传统外塘养殖产能提高了100多倍。
从自主研发的高端材料,到冬季畅销的反季节对虾;从智能驱动的生产线,到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在沾化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产业转型与生态和谐相辅相成,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