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21日电(曹修群 陈聪 王露璇)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升级,群众文化供给已从“有没有”的数量保障阶段,迈入“好不好”的品质提升阶段。然而,部分地区长期沿用的“政府配菜”式供给模式,已明显跟不上需求变化节奏,短板逐步凸显:供给内容上,多地存在“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无论是节庆活动还是日常文化服务,多以传统晚会、静态展览为主,缺乏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体差异的定制化内容;形式上,仍停留在“政府主导、群众被动接受”的单一模式,互动性、体验感不足,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服务上,多为“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动态感知与响应,导致“政府投入资源办活动,群众参与意愿低”的尴尬局面。这种脱节不仅让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更造成文化资源的低效利用。在此背景下,推动群众文化供给侧改革,成为破解供需错配、激活文化活力的关键路径。
需求导向:从“单向输出”到“精准对接”
传统群众文化供给多以行政逻辑为核心,呈现“政府觉得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单向输出特征:春节集中办晚会、中秋统一搞朗诵,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千篇一律,导致“政府投入大、群众参与少”的尴尬局面。本质上,这种模式忽视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分层性与动态性——年轻人追求兼具时尚感与本土特色的文化体验,中年人关注婚俗改革、健康养生等实用性内容,老年人偏好非遗传承、传统戏曲等经典文化,青少年则期待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文化活动。
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突破在于建立“群众点单”的需求响应机制。要通过社区走访、线上问卷、基层座谈等常态化调研渠道,系统梳理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群体的文化需求清单,将政府主观判断转化为群众客观需求的精准对接。当供给内容与群众生活场景、精神诉求深度契合,文化服务才能从“送达”变为“认同”,真正成为滋养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形式创新:从“静态旁观”到“沉浸参与”
静态展示曾是群众文化供给的主流形式:非遗展览停留在“展品+文字说明”的被动呈现,婚俗宣传局限于“展板+海报”的单向传播,节庆活动也多为台上表演、台下观看的割裂模式。这种形式下群众始终处于旁观者角色,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深度参与,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与公众参与意识觉醒,“沉浸体验”已成为提升文化供给品质的核心方向。
从理论层面看,沉浸式文化供给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文化展品与生活场景的边界,让群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文化创造者。一方面,针对非遗、传统节庆等文化内容,可通过体验式课堂、场景化还原等形式,让群众亲手参与剪纸、面塑制作,亲身感受传统婚俗礼仪,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借助灯光、投影等技术手段为舞蹈、山歌等表演营造情境化氛围,或通过演员走下台、观众走上台的互动设计,拉近文化与群众的距离。这种参与式体验,既能强化群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又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传承”与“群众需求”的双向赋能。
改革价值:激活文化活力,提升民生福祉
群众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优化文化服务形式与内容,更在于通过供需关系的重构,让文化资源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精准对接”替代“盲目供给”,文化服务才能更贴民心;当“沉浸参与”替代“静态旁观”,文化魅力才能真正彰显。从实践来看,这场改革正推动群众文化从“资源堆砌”向“效能提升”转变——既让传统文化在与群众的互动中获得传承动力,也让城市与乡村因优质文化供给而更具活力。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这场改革更需向纵深推进:既要完善需求调研的长效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收集群众需求、动态调整供给方案,确保需求捕捉的时效性与精准度;也要加强文化创新与技术融合,借助数字文化馆、线上沉浸体验等新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文化服务覆盖城乡每一个角落。唯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核心锚点,以品质提升为永恒目标,群众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粮仓”,成为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