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座城盛产“老师儿”
2025年08月06日 13:00 来源:洞观齐鲁

  一声“老师儿”,济南人的万能社交密码。

  “老师,前面路口咋走?”

  “老师,这个煎饼果子加几个蛋?”

  初到济南的外地人,听到这一声声“老师”,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我简历上没写当过老师啊?难道我隐藏的教育家气质被济南人一眼看穿了?

  非也。在济南,满城尽是“老师儿”。

图源/天下第一泉景区

  “老师儿”的济南奇遇记

  有人初到济南坐公交,听到乘客对司机说:“老婶儿,到XX站是吧?”懵了。

  “司机大姐不老啊,怎么叫人家老婶?”后来才知道,人家说的是“老师儿”。

  地道的济南方言要在“老师”后加个上扬的儿化音,发音成了“老shier”。

  在济南街头,问路要喊“老师儿”,买菜要喊“老师儿”,就连吵架都可能以“老师儿,你这么做不对吧?”开场。这个称呼如同泉水般渗透在济南的每个角落。

图源/济南宣传

  孔子故里的大智慧

  济南人如此热衷“老师”称号,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密不可分。

  济南距离孔子故乡曲阜仅约160公里,儒家文化早已融入城市血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济南人深谙此道——修自行车的大爷可能精通机械原理,卖菜大妈熟知时令食材,出租车司机堪称活地图。

  在济南人眼中,每个陌生人都可能是潜在的“老师”。

  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就诞生在山东。

  学者们“不治而议论”,自由讲学辩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景象。

  这种尊崇知识的基因,历经两千余年仍流淌在济南人的血液中。

  一声“老师儿”,化解社交尴尬

  “老师儿”能在济南遍地开花,还因它是个“社交神器”。

  试想这些场景:

  叫“大姐”结果人家比你小;

  喊“大娘”却喊成“大姨”;

  年龄判断失误的尴尬,在济南被“老师儿”完美化解。

  济南人总结得妙:“开口叫老师,成功一大半。”这个称谓男女老少通用,既不会太亲昵如“哥们”,又不会太生疏如“先生女士”,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尊重与亲切。

游客在曲水亭街打卡拍照 赵晓 摄

  从工匠尊称到全民热词

  “老师儿”成为济南招牌,并非自古如此。据山东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李万鹏考证,这一称呼的流行始于解放初期。

  当时“同志”太正式,“小姐”有歧义,而济南作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工匠间互称“老师儿”的习惯逐渐扩散——木匠、瓦匠、修表师傅等技术工种的从业者,都被尊称为“老师儿”,意为“有经验、有技术的人”。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起来,人们交往更频繁。“老师儿”因其普适性和尊重意味,迅速击败“师傅”“先生”等竞争对手,成为济南市民阶层的通用称呼。

  叫法有讲究,儿化音暗藏玄机

  在济南,“老师”和“老师儿”天差地别!对真正的教师,必须规规矩矩称“老师”;若加个儿化音叫“老师儿”,反而显得不尊重。

  但日常生活中对陌生人,一声带着上扬语调的“老师儿”(发音如“老shier”),却是最地道的济南味儿。

  这个儿化音的设计既保留了尊重之意,又增加了亲和力,与传统教师称谓形成区分,上扬的语调带着泉水般的灵动。

  有济南人打趣道:“老师后面加个‘儿’,就像把趵突泉的泡泡加进称呼里,让敬意也活泼起来了!”

图源/济南宣传

  当“老师儿”遇上新时代

  随着时代发展,济南的“老师儿”文化也面临新变化。“90后”年轻人更习惯用“帅哥”“美女”这样的流行称呼,“老师儿”的使用频率有所降低。

  与此同时,济南的“老师儿”文化却在全国开枝散叶。媒体圈互称“媒体老师”,IT公司里新人被叫“实习生老师”,连理发师都成了“托尼老师”……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施春宏对此现象评价道:“只要尊敬对方,都可以叫‘老师’。”在他看来,当一个人值得被尊敬、被学习,称其为老师未尝不可。这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一脉相承。

  今天的济南街头,一声声“老师儿”仍在回响。它不只是简单的称谓,而是济南人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儒家智慧——对他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谦卑,对陌生人的善意。

编辑:赵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