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15日电 在邹城市“艺童益行”特殊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的画室里,6岁的自闭症儿童乐乐(化名)正专注地描绘着一幅星空图。志愿者老师轻轻指点着色彩搭配,乐乐的母亲站在门外眼眶湿润:“他以前不敢与人交流,如今能安静作画、登台表演,是‘艺童益行’让他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
乐乐的转变,是“艺童益行”帮扶计划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邹城市深度聚焦特殊儿童成长与发展需求,创新实施该计划,通过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精准优化服务供给、有效转化育人成果,为特殊儿童搭建起融入社会、全面发展的桥梁。2023年6月,邹城市成功承接全国唯一的“艺童益行”残障儿童帮扶计划项目试点;2025年10月,试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资源整合,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
“过去各方力量没有形成拳头效应。”邹城市残联党组成员苟鲁宁介绍,“为此,我们组织市妇女儿童康复中心、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等7家单位,共同成立了“艺童益行”特殊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基地。”该中心获评“第六批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济宁市儿童友好试点实践基地、项目和单元”等荣誉资质。
在专业力量建设上,邹城市一方面广泛吸纳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康复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培训。目前,已累计吸纳、培训各层次专业人才60人次。面对资金与场地制约,“艺童益行”特殊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与山东非凡之星艺术教育、保利剧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并通过慈善义卖等方式筹集资源,为项目持续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准服务,搭建梦想绽放的舞台
“我们为每个有艺术潜质的孩子建立‘一人一案’成长档案,量身定制康教方案。”“艺童益行”项目教师梁春玉说。一支由绘画、音乐、舞蹈等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以小班化教学模式,为特殊儿童开展绘画、声乐、舞蹈等专题培训。
今年7月,在孟子大剧院举办的“世界赠予我的”盛夏专场音乐会上,6名来自“艺童益行”合唱团的特殊儿童登台献唱,他们纯净的歌声如同点点星光,赢得了全场掌声。甜甜(化名)的母亲激动地说:“从来没想过孩子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看到她自信的笑容,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目前,邹城市通过常态化组织文艺汇演、绘画海选、特殊运动会等活动的方式,不断助力特殊儿童康复。同时,创新推行“残联+医院”融合帮扶机制,为特殊儿童开展康复治疗专题研究,实施肢残矫治、人工耳蜗植入等手术救助工作,迄今已成功帮助7名儿童回归正常生活。
成果转化,照亮融入社会的道路
着眼于特殊儿童的长远发展,邹城市积极探索“艺术+就业”融合路径。依托“如康家园”等助残阵地,打造2处“文创工坊”,吸引特殊青少年参与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木雕、面塑等非遗作品的创作与义卖。
在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艺术潜能开发课程已被纳入日常康复计划。“我们将康复训练与艺术熏陶相结合,实现了‘康复中有艺术温度,艺术中有康复效果’。”该中心负责人庄具伟表示,这种融合康复的模式助力该中心荣获首批“省级规范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称号。
今年9月,友爱康复中心与三里营社区联合举办的残障儿童公益演出,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观看。社区居民刘女士感慨:“孩子们的表演真诚动人,这次演出活动举办的非常好,让我们更愿意理解、更想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们。”
从不敢开口到放声歌唱,从封闭自我到勇敢创作,邹城市“艺童益行”帮扶计划正以艺术为媒介,温暖一个个特殊的生命,点亮他们的“点点星空”,铺就一条融入社会、绽放自我的成长之路。(相程龙、吴冠成、张洪利、谢飞、丁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