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新闻—正文
山东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会“思考”的城市长啥样
2025年11月14日 14:34 来源:大众日报

  晚上9点,青岛市民王女士刷“鲁通码”坐上地铁,手机端同步收到社区推送的天气预警与周边商超优惠;济南热力调度中心内,算法正根据热力管线感知数据微调供温,确保居民家中温度恒定;淄博一化工企业通过数据平台预判原材料价格波动,提前调整生产计划……

  这些融入日常的智慧场景,成为山东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城市生活迈入“一码通城”时代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生活体验中。11月13日,在2025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创新大会上,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表示:“要推动数智技术在生活服务场景中深度应用,打造AI+医疗诊断、交通快速理赔等一批小切口高价值场景,发展数智文体等新型数字消费,提升市民数字生活体验。”

  在山东,“鲁通码”的普及让“一码通城”成为现实。作为全省统一的电子身份标识,它打通了电子证照、公共交通、支付平台等多类数据资源,实现“一码办百事”。旅游高峰期晚9点后,青岛市民游客可刷“鲁通码”一元无限次乘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济宁就医患者出示“鲁通码”,即可实现“一码”全流程就诊,覆盖线上线下挂号、充值、缴费、取药、查报告等就诊全过程。

  无论是个人创业、新生儿落户,还是“一次申报、一套材料、一窗办结”,现在95%以上的省级政务服务事项都能在“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掌上办”“全程网办”,省时又省力。目前,“爱山东”注册用户达1.2亿,获评2025年中国政务服务“掌办指数”A+等级。

  数据要素成为新增长引擎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赛道。刘烈宏指出,要深化“数据赋能+场景验证”协同创新模式,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生态引领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山东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培育,正在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截至今年三季度,山东数据交易公司等省内2家数据交易机构累计交易金额3.5亿元,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等14家行业性数据流通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15.7亿元。

  企业的实践更具说服力。山东卓创从化工行业起家,不断累积行业内多维度跨领域的数据,开发出一系列面向大宗商品的高质量数据集、数据指数产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技术、人才等基础维度上,新增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形成企业数据驱动咨询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卓创资讯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63亿元,同比增长19.91%。

  在浪潮人工智能工厂,“海若大脑”让每一个客户需求、每一笔订单进展,都转化为清晰可读的数据流,进而动态优化排产方案,实时调度生产任务,精准下达指令,工序之间无缝衔接。工厂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工厂已沉淀75道工序、180套工具,实现了从数据、算力到算法的全面布局,“下一步将建成人工智能智能体工厂和训练场,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法人主体达41.64万家,居全国第三。今年1-9月,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实现12029.2亿元,同比增长13.4%;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6064.8亿元,增长20.9%,高于全国12.1个百分点。

  打造集约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

  “城市治理涉及众多部门,如果各部门数据分散存储,形成‘数据孤岛’,信息难以共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玉凯表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大力推进城市物联感知空间底座建设,打造城市数字底座。

  实践中已有破题范例。在济南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的电子屏上,交通流量、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信息实时跳动。这背后,是海量数据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已集成230余个系统,接入18万路视频监控、60万路物联感知设施数据和1700余项重点指标。基于这个城市数字底座,“泉城大脑”借助物联网、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精准监测。这座会“思考”的城市,正变得能“预”、有“数”、更宜居。

  山东正围绕城市发展所需,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和城市智能中枢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山东已建成5G基站26.9万座,200G光网实现市级极速互联。

  更引人注目的是算力发展——全省算力总规模达23.18E,智能算力占比突破51.04%,实现了从通用算力到智能算力的结构性跨越。据悉,山东正在分类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高质量推进“隐私计算”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建设。(记者 戴岳)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