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所大学校长与济南书记市长“面谈” 所为何事?
2025年09月26日 09:24 来源:山东头条news

  9月24日,济南以城市之名,与高校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

  2025年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上,37所驻济省属及以上高校负责人与济南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等市领导面对面,问需求、提建议、解难题,力促校地融合发展。

2025年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图片来源:济南日报

  这是济南第三次高规格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首次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刘强就许下“邀约”:定期征求倾听驻济高校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之道。今年召开的座谈会依然与驻济高校高规格“交心”,足见济南对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推动校地深度融合的决心。

  开诚布公、诚意满满,名城与名校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城市的“宝贵财富”

  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关键结合点,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成就一个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甚至重塑城市产业生态的竞争力格局。

  2023年的座谈会上,济南市领导就表示“把大学视为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2024年的座谈会上,济南通报了2023年座谈会后各高校问题建议的推进办理情况。同时,还对各高校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清单化”处理,做到“有办、有回、有交代”。

  今年的座谈会延续了之前的“传统”,除介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外,还公布了2024年座谈会后高校问题建议推进办理情况及与驻济高校最新合作情况。

  济南的“高校情结”

  济南历来就有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这也成为城市跃升发展的内在动力。

  1901年,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自此山大与天下泉城水乳交融、同向而行。20世纪初,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山东政法学堂等10余所中等以上学堂也相继成立,济南一度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时至今日,驻济高校52所、全日制大学生近75万人,城市与高校相互赋能的佳话仍在续写。

  济南不仅在行动上重视高校,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高校发展。此前,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从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人才有效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市校协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投桃报李”的双向奔赴

  校地协同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互通。高校科研优势精准对接城市产业需求,城市发展势能则反哺高校创新升级与人才培养。

  比如,由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手打造的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项目,主要承接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科技转化成果落地,正助力济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实现新突破。

  人才是校地融合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直观反映。今天的济南,不仅构筑了“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还搭建了一流的引才聚才平台。

  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常住人口增速翻倍提升,新增青年人才1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连续三年斩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相互成就的“郑重承诺”

  当前,济南正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力打造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全市创新资源富集,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926.08亿元、连续六年保持山东省第一。

  如今,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可谓济南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的“常态化”操作。与之呼应的是,强省会建设与驻济高校发展良性互动,无论是产业协作、人才培养,还是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协作共赢的成果日益丰硕。

  9月24日的座谈会上,城市与高校达成务实的共识——

  找准高校高水平建设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在协同创新、人才引育、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维护校园安全上抓深化、求突破,不断开创校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连续三年的高规格座谈会,让名校与名城走得更近、贴得更紧。同频共振、深度互动,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的美好愿景已经深入人心。

编辑:赵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