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4日电(吕妍)“人们常说,人生,除死无大事。人死后就会变成星星,而我们遗体火化师就是‘种星星的人’。走进济南市殡仪馆,火化部副主任张伟伟一边带领几位火化师有条不紊地安排火化程序,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职业。
清明听风雨,最忆是故人。清明节是缅怀英烈、祭奠逝者的传统节日,在这庄重肃穆的时刻,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殡葬从业者。作为让逝者安息的“灵魂摆渡人”,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民众对殡葬行业的忌讳、好奇甚至是谣言,让他们产生了困扰。近日,记者走进济南市殡仪馆,揭开遗体火化师的神秘面纱。
为逝者守好最后一站
从设备检查、遗体交接、信息核对,到扫码登记、遗体进炉、火化操作,直至最后骨灰装殓,火化师们神情庄重地为逝者守好最后一站。
从2016年到2024年,张伟伟从业已有8年时间,逐渐从“小白”成长为专家。他告诉记者,相比过去,现在火化车间的设备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并使用环保设备处理燃烧的烟气,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张伟伟介绍说,火化室是封闭的,火化师可通过一个“观察孔”观察火化炉内的燃烧情况,并适时调节助燃风和炉膛压力。“如果逝者身上带有心脏起搏器、电池等物品时,遇到火焰会发出比较大的爆裂声响。”
“火化工作不是想象中按几个按钮那么简单,它是一门技术活,既要有胆量,又要克服炉子的高温、粉尘,还要时刻注意机器的各种突发问题等。”张伟伟说,在夏天,炉内温度高达800摄氏度,车间内的温度起码在40摄氏度以上,他们的衣服也会在“干”“湿”之间来回切换,一天至少换一次衣服。
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扎实的技能,2023年,张伟伟参加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中的遗体火化师比赛,获得一等奖。
“如今行业技能竞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很多人都不知道殡葬也属于技能竞赛的项目之一。”张伟伟告诉记者,遗体火化师竞赛项目涵盖火化准备、遗体入炉、遗体火化过程控制、骨灰处理、保养维修和COMET方案设计等,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根据竞赛技术规则、评分标准等评定,最终决出胜负。
“现在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随着观念不断改变,大多年轻人对殡葬行业的好奇多过忌讳。”谈及大众对殡葬行业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张伟伟表示,其实殡葬行业只是一份服务型的工作,他们要做到的就是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此获得公众的理解和尊重。
年轻从业者的心声
“90后”董超是张伟伟的同事,他告诉记者,刚到殡仪馆工作时,自己才21岁,可能因为社会阅历尚浅,刚开始还会有些恐惧。
“前两个月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后来慢慢就适应了,刚开始我是瞒着家里人去应聘,后来家人知道了、也没有阻拦,很支持我的工作。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人能理解殡葬从业者的辛苦和不易。”董超说。
董超表示,火化师往往比常人更能承担恐惧和心理压力,刚开始工作时在这种沉重氛围下,确实会出现负面情绪,但同事间以及单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会给予帮助,心态也逐渐调整过来。“殡仪馆现在经常会组织开放日、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为了让更多民众了解生命教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大事’。”
专家建议殡仪馆定期面向公众开放
“殡葬工作者为逝者提供最后的安顿,服务于千家万户,理应受到尊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认为,部分人群对殡葬行业存在偏见,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死亡的忌讳与恐惧。要打破这种偏见,首先要帮助民众缓解死亡恐惧,这需要开展广泛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殡葬工作者自身也要主动改变这一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王云岭建议,相关从业者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到规范服务,以专业素养提升殡葬行业的公众接受度。例如,当前部分殡仪馆会根据逝者亲属的需求开展定制化的服务,设计个性化的告别仪式等,可以将这种定制化的服务全面推广。
王云岭还建议,殡仪馆定期面向公众开放,让其成为民众接受生命教育的场所。济南市殡仪馆目前就有“殡仪馆开放日”,民众通过参观走访更深刻地了解殡葬行业。“殡葬行业对于很多民众来说都较为‘神秘’,如果通过上述举措能揭开‘面纱’,民众对于殡葬行业及其从业人员都将更为尊重和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