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和新材”)是烟台市管企业之一,创建于1987年,业务横跨高性能纤维、特种纸、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基地。企业从成立之初仅能生产氨纶单一产品扩展至拥有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三大板块、十大产品体系,从年产300吨的氨纶小厂发展至“中国化纤行业竞争力前十强”“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牢市场化改革方向。9月2日,“国企改革看山东”媒体采访团来到泰和新材公司,了解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公司所取得的成效。
三年改革成效:资产规模近三年实现翻番,资产证券化率达100%
据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介绍,三年来,公司谋定未来做好规划,全面分析发展形势,科学谋划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明确“存量业务提升、增量业务拓展、产业链条延伸”的发展路径,提出“规模、营收、利润三轮倍增”的战略构想,开启了企业发展新征程。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老园区搬迁工作,做强做大氨纶、芳纶产业,推进产品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公司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创新活力、竞争实力、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突破10余项国外“卡脖子”技术,资产规模近三年实现翻番,由2018年底的38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87亿元,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下。
在推进公司整体上市方面,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总体思路,完成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工作,资产证券化率达到100%,成为山东省第二家获准实施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全国首家同步实施吸收合并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方案的企业,获得融资5亿元。
在推进人力资源体制改革方面,公司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转聘和外部竞聘相结合,畅通原管理层成员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全面建立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推进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配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职工年收入实现了11%的增长。
人才建设:人才引领、创新驱动
作为高新技术型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记者了解到,为加强人才建设工作,泰和新材围绕“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搭建招引“活水源”,创新合作“找战友”,创造留人“软环境”。
宋西全告诉记者,公司先后与复旦大学、哈工程、东华大学、大连化物所、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培育和实践基地、输出横向课题、联合申报项目、建立硕士研究生订单班等方式,实现了实用型科研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搭建“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招生-实践-就业”一体化人才引进模式。
同时,公司成立创新中心,重要项目采取揭榜挂帅制,项目负责人自由组队,让人才充分体验创新和创业的成就感。建立创业梦工场,公司提供专业人员支持,同时开放共享公司现有资源,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市场渠道开拓等服务,为人才实现财富自由的满足感。
此外,泰和新材为人才提供职业全生命周期关怀,提供专业全套的入职引导、导师辅导、轮岗培养、双通道晋升发展,配套绩效奖金、无息购房贷款、企业年金、项目激励、聘期激励、跟投基金、超额利润分成等中长期激励计划,让人才充分感受在泰和新材工作的幸福感。
机制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管理创新
在同媒体记者座谈时,宋西全还介绍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布局。机制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以及项目管理创新是公司未来的主要布局方向。
据悉,泰和新材将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科改示范企业改革方案制定,为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快权属企业分拆上市。
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建设创新中心-研究院,定义为动力中心、人才高地,创新布局1+1+N,即一个烟台总部,一个宁夏研发中心,还有若干联合实验室,让更多的研发人才能够为公司所用。
在创新项目管理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聚焦高新技术材料主业,做大做强存量业务、创新拓展增量业务,形成同心多元的产业布局,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做到存量业务提升、增量业务拓展、合理配置项目五大要素(即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资金、土地指标、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全力以赴为项目的建设保驾护航,实现公司在新时期的自我突破和超前布局,强势抢占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