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青岛城阳:棘洪滩湿地里藏着一堂“会呼吸”的自然课
2025年10月24日 20:02 来源:大众网

  清晨的羊毛沟花海湿地,薄雾还没散尽,几只斑嘴鸭掠过水面,尾尖划开的涟漪里,映着芦苇丛的剪影。这片被称作“城阳区生态绿肺”的湿地,不只是游人眼中的风景,更是棘洪滩街道给孩子们打造的“露天课堂”——再过不久,青岛市动植物保护月启动现场会将在这里启幕,而那些藏在芦苇荡、花田边的教育故事,早已在晨光里慢慢生长。

  湿地边的观鸟课:孩子与专家的“自然对话”

  10月11日,在羊毛沟湿地,春阳路小学五年级的王艺萱攥着笔记本,脚步轻轻跟着前面的身影——那是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徐立强,手里举着望远镜,正帮孩子们寻找藏在芦苇里的“小邻居”。

  “大家看那边的树梢,有只棕头鸦雀,体型小但羽毛亮,叫声像‘吱吱’的哨子。”王艺萱的声音压得低,孩子们立刻把望远镜凑到眼前,王艺萱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动着:“羊毛沟,棕头鸦雀,羽毛棕褐色,爱吃草籽……”这是棘洪滩街道牵线学校与协会共建后,常有的“湿地实践课”。从去年起,棘洪滩街道教育服务中心就和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结成党建共建单位,专门为中小学设计了“爱鸟护鸟”系列活动。不仅带孩子们走进湿地观鸟,协会专家还会提前来学校开讲座,教大家认鸟、画鸟,甚至一起动手做木质鸟巢。

  “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小鸟,现在能看着它们飞、听它们叫,还知道怎么保护它们。”矫语菡举着自己参与制作的鸟巢,小心翼翼挂在湿地的树上,“徐老师说,冬天来了,小鸟需要一个家。”这样的课棘洪滩街道中小学今年以来共举办了11场,参与孩子超过600人。而整个棘洪滩街道,像这样的“湿地实践课”,每个月都在不同学校上演。

  幼儿园的“自然实验室”:从娃娃抓起的生态启蒙

  湿地的教育故事,不止发生在中小学。在棘洪滩街道锦绣幼儿园的“湿地生态生活艺术区”,3岁的乐乐正蹲在小花田边,用小铲子轻轻拨弄泥土,旁边的保育员老师拿着放大镜,陪她看叶片上的小虫子。

  “这是街道专门帮我们打造的湿地课程延伸区。”幼儿园的肖老师笑着说,孩子们每周都有“湿地时间”:春天去羊毛沟看樱花,夏天观察荷花池里的蝌蚪,秋天捡芦苇花做手工,冬天还会跟着协会的老师,给湿地里的小动物投食。“你看泽泽,以前不敢碰泥土,现在会主动说‘要保护小花’。”赵老师指着墙上孩子们的画,有的画着成群的小鸟,有的画着和爸爸妈妈一起捡垃圾的场景,“街道常说‘生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做的,就是把湿地搬进幼儿园,让自然变成孩子的‘好朋友’。”

  从校园到社区:一场“小手拉大手”的环保接力

  “叔叔阿姨,麻烦把垃圾扔进分类箱,湿地的水不能脏哦!”10月12日在棘洪滩社区广场,宏通小学湿地志愿者服务队的孩子们,正举着环保宣传册向居民讲解。带队的是棘洪滩街道教育服务中心的张老师,她手里的登记表上,已经记满了参与家庭的名字。

  这是街道“小手拉大手”共建家园行动的常态——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孩子们会带着家长走进湿地、社区,清理垃圾、悬挂环保标语、讲解湿地保护知识。南万小学的王怡骁就常拉着爸爸来:“上次我们捡了两袋塑料瓶,爸爸说以后再也不随手扔垃圾了。”

  “一开始只是想让孩子多了解自然,没想到我们全家都被带动了。”王怡骁的爸爸笑着说,现在他们家买菜用布袋,洗手会关紧水龙头,“孩子从学校学的环保知识,反过来教我们,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如今,这样的“环保家庭”在棘洪滩越来越多——街道搭台,学校、协会、家庭联动,慢慢织成了一张“生态教育网”,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

  再过一阵子,青岛市动植物保护月启动现场会就要在棘洪滩拉开帷幕。当各地的目光聚焦这里的湿地风光时,我们更想让大家看到:这片湿地里,不只有芦苇、飞鸟、碧水,还有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专家耐心的讲解、家长携手的身影——这些,才是棘洪滩生态教育最生动的注脚。这场关于湿地与教育的故事,不是为了一场会议的“临时展示”,而是棘洪滩街道用日复一日的坚持,种下的“生态种子”。未来,这些种子会在更多孩子心里发芽,长成守护自然的力量。10月下旬,让我们一起走进棘洪滩湿地,听一听这里的自然课,看一看这些生长在湿地边的教育故事——相信你会和我们一样,爱上这片有“温度”的湿地,爱上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阳教育)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