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5月2日电(张孝鹏)聚焦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属性强、交叉壁垒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资源不完善、成效不突出”的实践性问题,青岛大学充分发挥医工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系统实施“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的医工交叉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的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探索形成“顶层布局、三位一体、本研融通”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医工交叉是医学与现代化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医学与工程学科知识,同时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推动医学复杂问题的解决、医疗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是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使命。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医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数量占比超60%。新工科发展迅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两个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医学教育百年历程始终传承“仁德尚道”的青医风骨,赓续全国首开医学影像学的创新突破。
顶层布局“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医工交叉体系建设
2006年学校布局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建设与理工、纺织等院系的重组,为医工交叉建设奠定基础;2015年后,成立医学部统筹医学学科发展,重组计算机、材料工程等工科学院,医工交叉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0年以来,将医学部重组为青岛医学院,出台《“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学科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组建“医学+”“纺织+”“系统+”3个学科集群,强化医工交叉的系统性融合发展。
2024年启动建设“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医工交叉联盟”,统筹12个学院、16个学科与20个专业、11个附属医院与32家头部企业,构建“全域协同”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共同体。
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
聚焦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重点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与12个医工交叉学科方向,立项4批次联合攻关项目与获批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通过“医学+材料”“医学+信息”等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医学+X”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仅2020年以来研究生就在医工方向顶刊顶会发表论文62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2篇、Science1篇。
组建由院士、国家杰青等30余位国家级人才领衔,120余位省级人才作为骨干的跨学科研究生导师组;培育4个山东省优秀导学团队与41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后完成国内首套三维可视化肝脏手术系统研发等开创性工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奖励。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指导研究生开展医工交叉创新研究;举办医工交叉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讨会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打造覆盖10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高水平研究机构、43个三甲医院和医工头部企业的“10+22+N”协同创新中心,形成赋能医工交叉研究生成长的高水平平台。
探索形成“顶层布局、三位一体、本研融通”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五”以来,以医工交叉系统化建设为“顶层布局”引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医教协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与海信医疗联合打造“5G+智慧医疗”示范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与海尔生物共建“生物医学材料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育人日益强化;与天津大学等合作研发输尿管镜机器人系统,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共建“光声成像联合实验室”,科教融汇育人持续深化;实施“临床-科研轮转”制,开展“青沪”双城联合培养,医教协同育人接续拓展。
以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为支撑,“本研融通”的培养路径稳步推进,标志性培养成效持续涌现。“沈福彭”班“5+3+3”本硕博贯通创新班招生,数字智慧医学等5个医工交叉微专业创办,药学与人工智能2个医工交叉特色的山东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学生团队主持的肺癌早筛(PiProphet)、HPV清除凝胶(莓净悦)等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金奖等最高层次奖励,其成果获红杉资本千万级投资意向。
当前,医工交叉已被提升为青岛大学的特色发展方向,成为这所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后续,青岛大学也将传承“仁德尚道”的青医精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更多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