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19日电(记者 孙婷婷)凌晨三点,菜农彭涛已经起身。他着急将前一天采摘的200斤新鲜芸豆运往农贸市场。以每斤5元(人民币,下同)的价格售出后,彭涛匆忙返回自家的蔬菜大棚,启动滴灌系统,为37个大棚统一灌溉。
眼下,正值芸豆第一茬收获的关键期,又赶上寒潮天气,灌溉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他精心照料,盼着这批芸豆和有机菜花赶在元旦前后大批量收获上市时,能卖个好价钱。
彭涛的37个大棚,承包自邹城市大束街道钓鱼台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建自2019年上任以来,便致力于带领村庄蜕变。朱玉建介绍说,钓鱼台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创新模式,集中流转140亩土地,建起了65座现代化种植大棚,承包给种植户后,由企业提供技术、包销产品,极大地稳定和提高了农户收入。
与此同时,村内的农家乐、农场租赁等项目也蓬勃发展。其中,10亩农场被划分为若干40平方米的地块对外出租,年租金300元,如需托管则再加300元。这些举措共同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增收,昔日的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18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邹城大束街道葛炉山片区,探寻该片区发展的实践密码。在这个片区内,除了钓鱼台村“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之外,龙头企业带动与乡创产业孵化同样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中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自身年产值高达2.8亿元,更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的400多个大棚,提供菌棒、技术并兜底回收,使每个大棚年增收超过6万元。
同时,该企业还吸纳了1500余名当地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以上。目前,该企业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耕金针菇的精深加工项目,预计2026年5月即可投产,将为当地带来更多效益。
片区乡村振兴的探索同样体现在业态融合与创新上。位于大洪沟村原址的大洪沟乡创产业园,通过引入浙江中图文旅集团进行市场化运营,成功盘活闲置村落。园区内,11座特色民宿院落、14家创意门店、38处网红打卡点以及儿童乐园错落有致。产业园采用“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模式,吸引了162名创业者入驻,打造了豆腐工坊、汉服馆、小酒馆、非遗文创小院等15个特色项目,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乡创共同体,将“沉睡”的资产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能。
从精耕细作的田间大棚,到人头攒动的乡村钓场;从高度智能化的工厂车间,到充满创意的乡创空间,大束街道葛炉山片区正将传统农业、现代工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有机融合,为描绘乡村振兴的“齐鲁画卷”提供了生动的“邹城实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