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洼大集火了!
两公里长的街市,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与美食香气交织。停车场“苏G”“苏C”车牌的车辆随处可见,更有来自江苏、安徽的游客乘坐大巴组团而来。
从沿袭数百年的鲁南传统集市,到单一资讯平台播放量近2亿的区域文旅新地标,曹洼大集一时声名远播。
事实上,大集之于山东,远不止于曹洼。黄河两岸、胶东海滨、运河沿线,处处可见“大集为体、文化为核”的流动盛宴。作为区域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与时俱进的大集愈发显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生的新样貌。
大集Plus
名为大集,曹洼大集注定摆脱不了“大集”的概念范畴。
入口处,传承四十年的油煎包摊位前排起长队,5毛钱一个的亲民价格,搭配传统工艺,六分钟就能出锅220个,焦脆外皮包裹着馅料,一咬开瞬间鲜汁迸发。
不远处的年糕摊传来阵阵香气,黑米蜜枣的传统口味与黄米、紫薯、黑米分层的新式年糕相映成趣。10元、20元一碗的全羊汤分量扎实,5元一大份的酱香饼香气扑鼻,加入大葱辣椒的临沂炒鸡鲜香过瘾,再配上刚出锅的糖炒板栗,十几元便能让食客吃得心满意足。
而作为农村大集,曹洼大集的走红路径又注定与传统网红景点有所不同。

今年9月,曹洼大集第一次迎来旅游团时,当地人吃了一惊——农村大集成了景点?不少人拿起手机发布短视频,欢迎江苏的“kei”(方言,“客”的发音)来赶集。
游客越来越多,网上推送曹洼大集的作品也多了起来。在抖音,与曹洼大集有关的话题播放量已近2亿次。
跨省游客的到来,成为曹洼大集火爆出圈的重要标志。在集市西南角,来自宿迁的旅游大巴停在路边。“规模大,东西品种全,距离也不远,当天就能来回。”江苏当地的旅行社负责人瞅准时机,及时推出曹洼大集一日游主题线路。
承载着数百年市集传统的曹洼大集,已经从单纯的买卖场所,转变为融消费、娱乐、社交、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在传统零售功能之外,更衍生出旅游消费、文化体验、创意设计等诸多新型业态。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消费购物,而且能够观赏非遗表演、学习传统手艺、品尝地道美食,尽享区域文化之味。
大集Plus由此鲜活呈现。它融合传统更与时俱进,在“烟火气+文化味+文明风”的乘数效应中升级蝶变,一跃成为兼具民生温度与文旅价值的县域新地标。
文化载体
非遗产品从日常用品升级为文化创意产品,地方小吃从满足温饱发展为美食体验。大集是商业的,更是文化的。
作为商业文明进程的产物,大集背负交易的历史使命而来。实际上,在大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从来不单单是商业文明的空间载体,而是区域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价值的荟萃之地和集大成者。
曹洼大集是山东大集群像中的最新案例,但远非唯一样本。
早在曹洼大集破圈蹿红之前,“山东大集”之名早已闻名四方。黄河大集以黄河文化为根基,通过展示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及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传统。运河大集依托运河文化,利用运河的便捷条件,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商业环境,彰显出水乡的独特风情。海洋大集以海洋文化为灵魂,将海洋元素贯穿于集市的各个方面。区域特色文化元素与本土市井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使山东大集从单纯的商贸场所,升级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增强了文化认同。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里交流互动,也使得大集天然成为强化社区公共“乡土社会”的替代空间。

曾经空间功能单一的传统大集,早已实现了多维文化体验场域的创造性转化。以曹洼大集为例,当地通过科学分区将原本杂乱无章的市集空间重构为美食区、非遗区、百货区等功能明确的体验空间,对集市文化功能进行重新定义。
正如一位带着孩子赶集的母亲所言:“小时候盼着跟大人出来赶集,现在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带他来感受感受集上浓浓的烟火气。”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集市体验,让大集超越了消费层面,成为人们纾解乡愁、感受生活的精神彼岸。
民俗舞台
多以地域为名的大集,终因地理标志性民俗文化特色闻名。
诚如山东大集以“黄河”“运河”“海洋”分而名之,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同的流域文化,赋予了两岸不同的风土人情。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时代进程中,这些浸满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民俗特征,恰恰是唤醒乡土记忆、激发地域认同的有力符号。
如我们在曹洼大集上所见,烙画葫芦摊位上,十二生肖、花鸟图案栩栩如生;露天戏台还会响起柳琴戏,《喝面叶》的滑稽表演引得全场大笑,七旬老人演唱的三弦书《孟良崮战役》,则让游客在弦音中感受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
与静态的、藏品陈列于玻璃柜中的传统博物馆不同,大集以其独特的动态性,将区域民俗以最本真的方式呈现,俨然一座没有围墙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活化的综艺大舞台。
曹洼大集上柳编艺人的手指翻飞间,传承的是千年技艺;地方戏曲的悠扬唱腔中,流淌的是区域文化的血脉;方言土语的讨价还价里,保存的是最地道的语言民俗;琳琅满目的地方特色美食——如传承四十年的油煎包、临沂炒鸡、酱香饼等,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地方饮食文化的活态呈现。其制作工艺、口味特点,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物产资源、历史传承密切相关。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大集已经成为了解和体验传统民俗的重要课堂。民俗在大集中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持续演化的生命体。当非遗传承人在大集上展示柳编技艺时,他们不仅是在复制传统图案,更会根据现代审美需求,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喜好的新产品。这种活态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带有生命力的创造与延续。尤其是在城市文化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正是这种基于传统的创新让民俗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集市也发生着转变,不仅扮演着延续传统集市经济和乡土文化的角色,也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曹洼大集,穿西装用计算器谈生意的年轻商贩与裹头巾挑布料的老人相映成趣,举手机直播带货的创业者与蹲在茶摊聊收成的老汉和谐共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乡村市集新图景。
毋庸置疑,技术的革新正为这一实践插上科技的翅膀。恰如曹洼大集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现代传播技术的创新性运用。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大集这样的传统文化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机会。
传统民俗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传播范式。在山东各地大集,主办方不仅设置了实体摊位,还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实现了线上的扩展。这种 “实体市集+网络直播+文化展示”的模式,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降低了商家的运营成本,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赋能改变了大集的文化叙事方式。传统的口耳相传被数字化传播补充,地方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具有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可见性。与此同时,大集的文化内涵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挖掘和诠释,传统技艺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民俗活动被注入新的文化意义。
与时俱进的大集,流动的文化盛宴。它所承载的注定不单单是一种商品交易形式,而是区域民俗的集中活化呈现、扎根于乡土的生活方式展演、历久弥新而始终鲜活的文化记忆。
大集何以称“大”?它不是简单的物理拓展,而是朴茂的内涵外延。从数百年前的乡间市集到如今的文旅地标,大集扎根乡土,而不断注入文化活力与时代内涵。
或许,于烟火深处书写齐鲁大地的生活热忱与发展新篇,才是大集精神的终极内核。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石念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