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论道:发出智慧声音!
2025年07月11日 11:40 来源:山东头条news

  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正在孔子故里举行,下设“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等6个分议题,开展文明交流和对话,共同探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合共生之道。那么,尼山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出了哪些智慧声音?

  王学典:积极推动文明对话 对于弥合分歧、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3年9月27日,王学典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资料图)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在受访时提出,积极推动文明对话,对于弥合分歧、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时间属性上借鉴先进生产力,在空间属性上发扬传统价值,最终实现‘旧邦新命’的历史转型。唯有如此,方能弥合发展断层,实现多元文明的共荣共生。”王学典称。

  安乐哲: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安乐哲。郭笑 摄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安乐哲认为,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在其不间断的连续性方面,还是在其人民创造的丰富多样的制度、物质和概念方面。

  他表示,“儒家哲学对相对主义的替代,是一种包含在关系公平核心价值观中、并实现多样包容的多元主义,即追求‘和而不同’。其中,公平和多样性,是追求优化共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我们能体会到如此多不同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之间的几千年来所追求的多样性。”

  林安梧:人工智能堪称文明互鉴的“双刃剑”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安梧。(资料图)梁犇 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安梧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赋予文明互鉴新内涵。人工智能也堪称文明互鉴的“双刃剑”。

  林安梧建议,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类需要不断改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其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风险。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全球对话,人类可以探索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

  里卡多·波佐:各国要激活多元文明的“解决方案库” 以文明互鉴推动全球现代化

意大利汉学家、罗马第二大学哲学史教授里卡多·波佐。梁犇 摄

  面对国际冲突和文明摩擦,意大利汉学家、罗马第二大学哲学史教授里卡多·波佐(Riccardo Pozzo)表示,各国要激活多元文明的“解决方案库”,以文明互鉴推动全球现代化。

  他表示,文明互鉴是解锁多元智慧、推动更包容、更可持续全球现代化的关键。儒家思想蕴含的和谐观、伦理观、责任观和平衡智慧,为解决现代世界面临的生态、社会、治理与伦理困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东方智慧。

  余德烁:未来的人类文明应是多元文明的相互融合、共生共荣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访问学者,英国巴斯市前副市长、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沙见龙 摄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访问学者,英国巴斯市前副市长、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Dr Yukteshwar Kumar)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儒学是当代世界不可忽视的思想智慧。

  他认为,未来的人类文明不是单一模式的扩张,而应是多元文明的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各方文明应在对话中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和平、包容与智慧。

  马利亚·马内利: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哲学“遥相”共鸣

雅典科学院希腊哲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马利亚·马内利(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雅典科学院希腊哲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马利亚·马内利表示,儒家伦理思想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的一种哲学理念相互呼应。尽管斯多葛主义与儒家思想是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明,但二者都认为,培育人类理性是通往美德的必经之路。两种思想既有共通之处,也具有互补性。

  她表示,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学派和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像“平行世界”的思考者。两大古老智慧若能融合,将如一盏明灯,指引人类走出现实社会的困境。

  汉伊理:必须让人工智能成为连接人类过去与共同未来的桥梁

俄罗斯籍专家、“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项目访问学者汉伊理。王峰 摄

  俄罗斯籍专家、“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项目访问学者汉伊理提出,以儒家礼仪规范为纲,为人工智能设计伦理框架,让技术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促进文化沟通的媒介、调和文化差异的中介。

  他表示,未来的挑战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哲学性的——必须让人工智能成为连接人类过去与共同未来的桥梁。通过人工智能的礼仪化,我们或可达成技术进步与人文传统的创造性和解,守护那些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实践。

  王中江:中国天下主义的正义观、秩序观源远流长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梁犇 摄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天下主义的正义观、秩序观源远流长,东西方的相遇和接触,是建立一个新世界、新天下的契机。

  王中江表示,人类要去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类应该如何相处,并通过其历史价值和信仰与现代国际秩序的规则相结合,既相互尊重,同时形成普遍的规则,只有在文化共识与差异间寻求平衡,才能建立一个很好的秩序。

  陈霞:华侨华人的文化使命在于以“在地化”实践实现“超文化”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霞。梁犇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霞表示,全球现代化不是某种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形成的交响曲。华侨华人作为“文化导体”,其使命正是确保这场交响曲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和声。

  陈霞认为,华侨华人的文化使命和意义,正在于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发展,以“在地化”实践实现“超文化”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特产”,更是“人类的选项”,为构建具有包容性质的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艾森:儒家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西南大学副教授艾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王峰 摄

  西南大学副教授艾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儒家思想具有很多超越时空的价值,举个例子,比如和而不同,民本思想,这些都是无论哪个朝代、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思想。全球各国的学者每年相聚尼山论坛,也是会围绕孔子思想、儒家思想,讨论很多当代有价值的一些理念。

  艾森认为,上述理念在很多国家能够被接受,能够引起更多思想家来讨论并提供他们自己的思考,其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很多价值是超越时空的。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10日下午闭幕,为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社尼山论坛报道组

编辑:吕妍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