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山东深耕齐鲁文化激活博物馆资源 让历史文物活在当下
2021年08月16日 10:54 来源:联合日报

  举办3万余个展览,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8个,聘请全国文物科技保护专家,让历史文物活在当下——   山东深耕齐鲁文化激活博物馆资源

  本报讯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前,山东博物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全省拥有各类博物馆达610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等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不久前,在济南召开的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作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公布这一亮眼成绩。

  谋篇布局 开创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方寸之地,一览千年。在历史文化大省山东,博物馆是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展现的重要载体。在民众的心目中,博物馆是文化的窗口,艺术的殿堂,人类文明的集聚地。

  7月中旬,江苏徐州市的中学老师刘鹏出于对儒家文化的景仰,带着上小学的儿子踏上了拜谒“齐风鲁韵”的旅程。“从临沂到青岛,从泰山之巅到黄河两岸,再到海岸线畔的栈桥,一路上我们父子不仅饱览了山东山海相依的壮美风景,沿途还参观了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以及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和古车博物馆等,对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刘鹏感慨道。

  “2017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省共普查登录文物286万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王磊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普查,我省专门建设了“文物山东”——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全国建设较早且体量大、功能全的省级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

  让珍贵文物“活”在当下

  历经疫情的洗礼,我省博物馆以全新姿态开门迎客,这并非单纯指重新打开大门,而是指以更开放、更具前瞻性的理念迎接博物馆的未来。

  正逢暑期,在章丘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的李明通,连日来接待了多批慕名前来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的游客,他讲的传神,观众听得入迷;同一时期,在青岛市博物馆,许多小朋友围在一起,尝试着“破译”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乐此不疲。

  “记忆中博物馆主要面向过去,收藏过去的物件,但其实博物馆也有面向未来的一面,收藏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正是由于这些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实物的活灵活现,才使我们能够看到这生生不息、精彩纷呈的古代画卷。将收藏加以展示传播,是为代代相传,所以博物馆是社会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第十届、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常委李百华为这种“全新的开放姿态”做出了深层次的注解。

  此外,围绕博物馆内可移动文物藏品的保护问题,近年来,山东组织管理实施各类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8个。在保护体系建设方面,如今山东初步建成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龙头,地方重点博物馆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层次鲜明、职能明确的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为山东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聘请10位全国文物科技保护专家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

  博物馆不仅面向过去也要关注未来

  “博物馆”就是以物为中心,寄托人类精神的重要场所。李百华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有冲击力的展览呈现在观众面前,刷新我们对艺术、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以及对博物馆社会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在王磊的眼中,兼收并蓄、融合发展是内涵极其丰富的词语,当前的博物馆“开放”与“融合”依然在途,依然充满提升前景,依然值得期许。“博物馆+文创”“博物馆+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完善了山东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建设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市、县、乡博物馆建设。鼓励并支持县域博物馆、纪念馆和文化综合体建设,消灭博物馆空白县,实现县级博物馆全覆盖。”王磊介绍,“十四五”末,山东省博物馆总数将达到1000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同时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推出更多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文物展览,提升文物藏品展示利用率,促进馆藏资源、展览共享。

  提及未来,王磊表示:“重点还是在于‘多元性’与‘开放性’。要实施博物馆公共服务提升、活态展示、‘博物馆+跨界融合’、革命文物精品展览等‘四项工程’,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共有共享的文化家园。”                   (本报记者 宋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