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24日电(张孝鹏 崔冬妮)“从沂蒙山区的农家子弟到全国劳动模范,是技能照亮了我的人生轨迹。”日前,在青岛市市北区第三届技能人才周启动仪式上,山东港口青岛港高级技师王加全的分享,道出了无数技能人才的心声。作为青岛市核心城区,市北区以“技通市北能聚八方”为理念,将技能人才培育融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构建“制度引领—平台支撑—生态涵养”全链条培育体系,成为人才战略落地的生动范例,为地区人才战略提供了鲜活实践。
一人一技见证成长奇迹
青岛市市北区“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的用人机制,让1991年从沂蒙山区来青谋生的王加全,入职第二年便从装卸工转型吊车驾驶员。港口“导师带徒”模式让他三个月实现独立操作,此后循着“新八级工”制度稳步攀升为高级技师。深耕领域24年,他总结“一钩准”心诀,独创“啤酒岸吊操作法”创下18亿瓶啤酒装船无破损纪录,主导22项技艺革新,共创26项生产纪录,延续“振超效率”,斩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十余项荣誉。
同样书写技能传奇的王德涛,从青岛国棉一厂动力部负责人转型为咖啡设备行业专家。当年面对昂贵进口纺织设备故障,他钻研说明书成为技术大拿;接触咖啡机维修后,攻克精准控温核心技术并申请专利,设计的“龙”主题咖啡机在上海国际咖啡展引发轰动。如今,他拒绝外地高薪聘请,投身市北咖啡师工匠学院,毫无保留传授技艺。一港一咖,两位人才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市北无论传统工业还是新兴行业,只要钻研技能,人人皆可出彩。
一校一园搭建培育矩阵
“夜校的直播技巧让我的猫咖新门店冲到销售榜第二!”经营猫咖的窦海燕对“北工汇智”工创夜校满怀感激。2024年11月,市北区总工会联合多部门打造青岛首家工创夜校,创新“解压+学习+社交+赋能”模式,构建“夜校+社区/园区/党群”多元形态。三期课程开设21节,涵盖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电商直播等,增设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无人机操控、学历提升等特色课程让“15分钟技能学习圈”覆盖各类群体,累计服务2200余人次。
如果说工创夜校是普惠性技能补给站,橡胶谷则是产业技能人才孵化高地。青岛工匠嵇钟生带领团队践行“全流程陪伴式服务”,十年孵化700余家企业,构建从基础保障到技术支持、金融赋能、国际合作的完整链条,年均开展百余次咨询、30余场培训,斩获40余项创业大赛成果。市北区已搭建岗前培训、“金蓝领”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一体化”体系,年均培养技能人才4000余人,发放补贴近200万元。26家企业培训中心相继成立,5名国家级技能专家组成导师团护航成长。
第三届技能人才周上揭牌的青岛市国际职业技能会客厅,作为全市首个国际技能人才交流平台,畅通本地人才与国际标准、资源的对接渠道,推动市北技能培育迈向国际化。
一策一赛厚植成才沃土
青岛港技能大师工作站内,“大国工匠”郭凯的讲座让青岛市技师学院学生深受触动,这种“大师引路+实践体验”模式,正是市北“以赛促学、以评促优”理念的延伸。
作为全市率先增设“新八级工”等级序列的区域,市北指导青岛港评聘全省首批自主评价首席技师;针对建筑行业开展全省首次联培联评,一次性产生400余名高级工以上人才;产业链链主企业全覆盖的自主评价体系,让技能评价更贴合产业需求。
技能竞赛成为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舞台,市北先后举办“匠心杯”等竞赛40余场,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工程项目竞赛诞生近20项技术成果,创造经济效益54万余元,带动1.6万余人参与岗位练兵,10余名省级以上技术能手崭露头角。
政策温度让人才安心扎根。市北构建四级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就业人才服务专员将精准服务延伸至网格;通过“政策找人”“创贷驿站”等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依托校地协同联盟推动成果转化。出台人才赋能产业与科技创新“金16条”,分链制定人才认定标准,今年已精准匹配36位高端产业人才,26人获评市级以上人才工程。
“十四五”期间,市北区累计培育技能人才8.9万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1.4万人,20余人荣获国家、省级技能人才称号。
从港口到园区,从夜校到赛场,市北通过制度引领、企业主体、产业支撑的多元路径,持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随着国际职业技能会客厅开启交流新篇、工创夜校输送新鲜血液、技能人才接力传承,市北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匠心智造动能,为全国技能人才培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这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正让市北人才生态持续升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