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3日电(王禹)“周末带家人漫步海边,科研压力仿佛被海风涤荡干净。”从西班牙归国的锂电池专家乔立鑫,日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参加2025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五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简称“蓝洽会”)时,如此描述他在青岛的生活。
本届蓝洽会延续“聚才聚力创赢未来”主题,吸引640余名中外嘉宾参会,24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携技术项目精准对接,现场发布6380个优质岗位需求。作为海外归国人才代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研究员乔立鑫的选择,成为青岛吸引全球智力资源的生动注脚。
这位毕业于西班牙能源协作中心的博士,已主持7项科研项目,获得50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申请授权中国专利6项。“选择青岛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指出,青岛构建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形成强大“磁场”,从上游材料、智能装备到下游奇瑞、一汽大众等整车基地,完整产业链带来"邻里效应",大幅降低协同创新成本。
在乔立鑫看来,青岛在国内锂电池发展版图中是“特色鲜明、势头强劲的追赶者和超越者”。“深圳、宁德等地产业链成熟度更高,但青岛瞄准下一代技术,布局极具前瞻性。”他以团队研发的固态电池为例,这种替换易燃液态电解液的新技术,未来有望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而青岛周边平坦的用地资源以及海上风能资源更为大型储能电站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谈及正在攻关的技术前沿,乔立鑫介绍,目前团队在崔光磊研究员的带领下主要聚焦四大方向:开发新型锂电池正负极、电解质、粘结剂材料打造“更大电池材料仓库”,提升能量密度与环境耐受性;推进固态电池技术实现安全快充突破;研发“上天入海”特种电池,拓展深海、低空、深空等极端环境应用边界;探究低成本钠、镁、锌等新型电池体系。
除了产业优势,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宜居环境与政策支持,成为吸引人才扎根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项目落地和研发补贴上的诚意,让我们能专注科研。"乔立鑫说,在团队负责人崔光磊研究员带领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目标一致,而青岛兼具大城市机遇与海滨小城惬意,让他找到了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
历经25年深耕,蓝洽会已从区域性交流活动,成长为辐射全球的“国际智力盛会”,成为青岛推进“人才强青”计划的核心载体。25年来,盛会累计发布海外人才岗位超3.1万个,吸引1.6万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地青岛,59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借助这一平台扎根成长,为城市产业升级筑牢人才根基。
随着蓝洽会等引才平台持续发力,青岛正加速汇聚全球智慧。数据显示,本届盛会现场达成的产学研合作意向与岗位对接成果,将为青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新动能,推动这座海滨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