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17日电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青岛学术单元在世界汉学中心正式启动。来自26个国家的31位汉学家与青年学者组成参访团,围绕“链接·诠释·共赢:世界中国学视角下的地方国际合作与传播”主题,展开为期三天的学术调研与文化考察。活动期间,学者们深入调研世界汉学中心,走访青岛乡村与城市地标,通过跨文化视角实地观察中国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10月16日上午,“链接·诠释·共赢:世界中国学视角下的地方国际合作与传播”学术座谈会在世界汉学中心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出席座谈。
徐宝锋表示,世界汉学中心已通过建立“全球汉学家联络沟通系统、全球汉学家工作系统、全球汉学家交流系统”三大体系,构建起覆盖五大洲的国际合作网络。徐宝锋教授还重点介绍了目前正在推进的“汉学家翻译家驻留计划”,该计划依托国家重大社科基金与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已启动约20部中国研究著作的系统翻译工作,并向全球公开招募译者参与,采用“翻译工作坊”模式,促进译者、作者与出版人之间的深度交流,推动提升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效能。针对本次实地参访调研,徐宝锋教授指出,中国的发展实践是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富矿,而实地调研则为“读懂中国”提供了关键路径。
在座谈环节,学者们结合自身研究与即将进行的参访调研展开深入交流:日本著名汉学家、关西大学荣休教授内田庆市提出“从周边看中心”的研究视角,建议以青岛为样本,探索地方实践与全球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之间的结合点;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李木兰则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汉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就联合培养“通文化、精语言”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探讨。
与会汉学家围绕历史文献挖掘与跨国合作、学术翻译与成果传播、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路径、跨学科研究方法创新、各国汉学(中国学)学科发展困境及青年学者职业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了在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交织下汉学(中国学)发展的挑战、机遇与未来方向。汉学家们一致认为,青岛作为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其发展轨迹是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而世界汉学中心所搭建的平台,则为全球学者开展“在地化”中国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10月16日下午,汉学家参访团赴青岛城阳区开展深度考察,聚焦中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的基层实践。在山色峪乡村振兴示范区,学者们通过走访村史馆、中华蜜蜂产业园与特色民宿,系统调研了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综合治理模式、科技赋能的特色农业路径以及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随后,参访团转往城阳第九中学,考察白沙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教育联盟的创新成果。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展现中国在生态素养培育与青少年自然教育方面的系统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取向。本次调研以具象场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样本,为汉学家理解中国治理逻辑和发展范式提供了鲜活素材。
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莫磊在参访中表示,自己看到与希腊乡村截然不同却又可相互映照的发展路径。他谈到,亲自感受到中国乡村如何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与数字治理相结合,不仅留住了人,更吸引了年轻人回归。这种以产业为引擎、以文化为灵魂、以社区为主体的系统性振兴模式,非常值得希腊和其他地中海国家借鉴。他认为,中国在乡村建设中体现的整体性规划与实施能力,特别是对本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智利中国对拉美加勒比影响千禧研究中心历史学家、汉学家卜睿哲在参访后深受触动。他表示,亲眼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样本,看到了理论如何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现实,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已深深嵌入制度设计与执行中。他强调,中国的实践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在于它将宏大的治理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行动,并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确保其落地,这为拉美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范例。
多位汉学家在调研中表示,此次实地考察不仅使他们近距离观察到中国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也为汉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在地化议题与研究视角。
徐宝锋教授表示,后续将对汉学家们的观察与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学术专著出版、专题论坛等形式,推动“青岛经验”成为全球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案例,进一步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与认同。
10月17日上午,参访团继续考察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与云上海天等城市地标,深入了解青岛从传统工业基地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型路径,感受其在对外开放中所展现的城市活力,直观体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与发展速度。
此次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学术调研活动,既是世界中国学大会“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理念的具体延伸,也是全球汉学与中国学学界与中国地方发展实践展开深度对话的生动体现。世界汉学中心将持续完善国际合作网络,邀请更多汉学家走进中国,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以多元视角阐释中国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