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29日电(张孝鹏 李涛)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对优秀电影创作进行总结与嘉奖。这场历经30余年发展的国家电影盛典,缘何花落“影视之都”青岛西海岸新区?
在中国电影的诸多奖项中,华表奖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几十年来,华表奖都是中国电影的风向标,承载着记录时代精神、引领艺术创新的使命。青岛留在电影中的也不再是单纯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有青岛西海岸新区领航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深层次印记。
近年来,一系列现象级的中国电影,都带有浓郁的“西海岸印记”:2019年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021年票房季军《刺杀小说家》,2023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2024年票房冠军《热辣滚烫》,2025年春节档的《封神2》《蛟龙行动》,都在此拍摄。“青岛出品”“青岛制作”“青岛文旅”成为影视产业中日益“热辣滚烫”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第一座重工业电影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在建设之初就比肩国际最高标准,配置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建成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引进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建设3000平方米阿里帧享影棚,成为科幻、神话等“重工业”电影题材的首选拍摄地。
4月15日,《流浪地球3》在东方影都开机,这个中国科幻电影标杆IP的“三度回归”,不仅彰显了青岛在硬核工业级影视制作领域的硬实力,更释放出产业链升级的强烈信号。近年来,西海岸新区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逐步擘画以东方影都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影视双城联动、辐射青岛全域的影视发展布局,构建起涵盖影视制作、文旅融合、政策支持的全产业链生态,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传奇,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版图上不可忽视的“新磁场”。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电影与城市的互动犹如充满张力的双向塑造:城市为电影提供叙事舞台,电影则重新定义城市意象。
《流浪地球》《封神》等系列电影IP项目在西海岸新区拍摄制作,留下“电影旅游产品”开发的宝贵资源,珊瑚贝桥、星光岛、环岛路成了网红打卡地。新区坚持以影视撬动文旅,以文旅反哺影视,在推动中国影视工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每一帧光影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开创了“产城融合”的典范。
回望国际经验,电影深刻影响着城市的旅游经济甚至文化身份。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积极推动影视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真正把“流量”变为“留量”:青岛东方影都推出“片场之旅”系列研学产品,截至目前,已有近百批次、两万余名学生参与活动,打开了中小学生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之窗”;去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发布,明确“深化影视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将丰富东方影都“片场之旅”、青岛“电影之旅”内涵,研究探讨影视IP衍生开发,规划影视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快打造世界级影视文化旅游新高地。
华表奖不仅着眼奖项评选,更是引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配套与人才支撑,而西海岸新区正以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和创新生态为电影工业化注入新动能。目前,青岛影视基地已累计接待服务剧组500余个,备案项目近500个,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近400亿元的票房,青岛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成为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
当华表奖杯在西海岸的海风中熠熠生辉时,这不仅是电影人的荣耀时刻,更是一座“影视新城”以电影为支点,撬动城市形象、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全面升级的崭新起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