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青岛大学依托“民间工艺博物馆”助力“非遗”美育实践教学提质增效
2022年12月15日 18:31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12月12日电(蔡亚群)日前,为推进“非遗”进校园,青岛大学依托校内的民间工艺博物馆,探索“非遗”美育实践教学模式,在美育育人的同时,进行“非遗”推广、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

  据介绍,青岛大学将民间工艺博物馆作为综合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基地,将剪纸、花鸟字、刺绣、印染、衍纸、焗艺、木版年画和拓印等“非遗”传承人请进博物馆为学生授课,创造学生与民间高手交流的机会。

  同时,民间工艺博物馆也成为“非遗”美育教学的研究中心,教师通过考察拍摄的图片、搜集的资料、收集的民艺实物、研究数据等,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获批“非遗”相关课题立项20余项。

  截至目前,该校民间工艺博物馆已举办“非遗”展览20场,“非遗”讲座45场,公益实践体验100余场,该馆在去年获批成为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在“非遗”推广方面发挥作用。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侍锦认为,每一件值得留存的“非遗”工艺品里都蕴含着制作人的生活态度、工匠精神,“非遗”是美育也是德育。

  “在研究生期间,我接触到“非遗”,被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确立了自己科研的方向。”青岛大学教师彭卫丽表示,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下,品质、技能、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升,希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不断地往下传递。

  据介绍,该校民间工艺博物馆设立文创工作室,致力于教育研学、文创设计、助力三农,形成“教、研、产、创”一体化实践平台,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成果转化开创了新路径。

  除此之外,青岛大学“非遗”团队联合企业、政府等诸多社会力量,组织策划“非遗”进乡村、进文旅小镇,建设多处“非遗”工作坊、乡村记忆馆、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在“非遗”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据悉,青岛大学民间工艺博物馆成立于2019年底,位于该校浮山校区,面积1000余平方米,陈列工艺品万余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