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8日电(王子钰)近日,滨州医学院“岐黄青春行”视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走进亳州,以“触觉+嗅觉+听觉”的独特多感官学习模式,开启了一场深度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实践之旅。
非遗与科技交织,开启文化感知之旅
清晨的亳州药香初散,实践队首站踏入华祖庵与亳州中医药博物馆。在华祖庵五禽戏台前,非遗传承人的浑厚口令划破晨雾,老师们手把手引导学子调整身姿——通过触摸动作幅度、捕捉衣袂声响,视障学子们以听觉与触觉为“眼”,体悟五禽戏形神合一的精妙,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移步亳州中医药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艾灸、砭石到清代老药铺风貌,一件件展品串联起中国医学发展史,而手串展示区里,沉香、檀香的纹理与气息,让学子们在指尖与鼻尖的感知中,对药材有了全新认知。
安徽济人医药集团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内,裸眼AR、气味识药等互动体验让古老药材“活”了起来,学子们触摸生品与炒制品的王不留行籽,在专家讲解中读懂炮制工艺里的“火候”与匠心。
田间与实验室共融,深探本草本源
迎着晨光,实践队走进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药田。挂满枝头的佛手或蜷如拳、或展如掌,在亳州学院专家的讲解下,学子们伸手触摸其粗糙表皮与坚硬质地,感受大自然赋予药材的独特形态。随后,在藏红花合作社,种球的泥土芬芳、饮品的醇厚香气,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的沉浸式体验,让藏红花的特性深植于心。
午后的亳州学院中药学院实验室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别样火花:铜制药臼与高效色谱仪相邻,陶制药罐与智能提取设备共处。专家演示着光谱分析技术与传统鉴别法的结合,讲解智能设备对古法工艺的精准复刻,学子们在亲手操作炮制技艺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市场与服务并行,践行传承使命
实践最后一日,康美中药材交易中心的热闹药香中,实践队开启了对中医药流通领域的探索。在负责人与药商的引导下,学子们通过触摸亳芍药的“菊花心”、细嗅药材香气、聆听讲解,学会辨别药材品质,深入了解亳州中医药文化及现代化贸易模式。
此外,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为专家、种植户、当地居民提供推拿义诊,针对肩颈劳损等常见病症开展调理,以“仁心妙术”践行医者使命,获得赞许。
“40年来,滨医致力于为残疾学子铺就医学梦之路。作为亳州人,带视障学生返乡实践,就是要让他们把家乡千年中医药智慧,转化为专业认知。”指导老师司培培表示,亳州不仅是实践地,更是无障碍课堂,特殊感知与中医药文化的碰撞,正是“有教无类”与“生命平等”的生动写照。
视障学生李怡瑾分享道:“校园里,药材是课本上的文字与‘看不见的图片’。深入亳州田间,手抚佛手嶙峋纹理、轻尝焦山楂酸爽、深嗅焦麦芽清香,从质地到药性全方位感知,倍感兴奋!这份成就感让我真切体会到中医药传承的意义与温度。”
这场以指尖代替目光的旅程,不仅为视障学生打开了感知中医药的独特窗口,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在岐黄文脉的传承史上刻下了特殊而深刻的印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