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风雨如磐的岁月,平凡无奇的砺石,矢志不渝的师生。把一个“德”字锻得光芒四射,将一个“技”字,砺得如火如炬。耀眼的薪火洞彻过去与未来,梦想在浩荡的时光里拔节劲长。
【解说】
从到实训基地到工院讲台,从国内比拼到国际赛场,世界冠军孙伟龙最熟稔的就是大赛之技。
【同期】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教师孙伟龙
这个铜管焊接口可能将近100个,你能从一个口一分钟,再挤出两秒钟的时间,那这就相当于200秒,一整套题下来呢是1,000多个工艺,如果每一个工艺能节约一秒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就很恐怖。
【解说】
零零后的孙伟龙带领学生们向世界纪录发起挑战,中生代的文孟俊正在为学生定义一丝不苟之技。
【同期】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印刷工程系主任文孟俊
(印刷)要对颜色进行测量,理论上面讲的话,可能色差在3以内就能够瞒过人家的眼睛辨别不出来差别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可能会让学生们,你尽量的把色差控制在1以内。
【解说】
技,不是单纯的生产之术,更重要的是育人之艺。
45年前,同样风华正茂的老校长肖世隆,面对两台破旧印刷机,租借来的校区,捉襟见肘的经费,百余名前途迷茫的师生,手握一纸办学批文,双脚在执着的赛道上奔波。
【同期】学院原校长肖世隆
(市)事业局、财政厅、一轻、劳动,这几个方面我都跑了,都不管。我又跑地区。地区也是啊,不管怎么办?我就再往省里跑。从潍坊坐上公共汽车到济南。到济南还有一段路没有车,我还得跑二三十里路,省里也是四个部门啊,最后接收了,就收归一轻厅管了。
【解说】
与时间赛跑,跟困境角力,在工院这块砺石上,每一段岁月的磨砺都是火花四溅。缺办学经费,用双脚跑出来;无实训设备,用长途车押回来;无专业教师,去上海求回来。这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学校硬是开设了山东第一个印刷专业,技工院校第一个计算机专业。
【同期】学院原校长肖世隆
最难的事就是不能把学校放弃了!我是当时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生活出路。我觉着吧,只要是我看准的事,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啊!
【解说】
万物发于有,而生于“无”。发展是学校赖以生存之技。当年,学校以委托培养的方式与邹平酒厂合作办学。没人想到,闯出来的是山东技工教育一条新路,更没人想到,会在中国职业教育中产生影响深远的头雁效应。
【同期】学院原党委书记谭书耕
就是全省第一个开设的委培生。这是没先例的。当时办这个手续的时候很难,因为全省还没开这个口子。
【解说】
“技”是责任担当的刻度,每一道关卡,都铭记着那些迎难而上的过往。
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学校正式划归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管理,工院终于迎来了新生。
【解说】
齐鲁大地升起的一颗星辰,照亮了一条风雨兼程的路,从借地办学到新校建成;从两个专业到三十五个专业;从百人规模到万人规模。每一个足印,都记录着工院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信念;每一个荣誉,都镌刻着工院人团结奉献,追求卓越的梦想。
【同期】学院原党委书记李献坤
渴望把这个学校发展起来。大家都是一种共识,大家共同去努力。我们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这种精神在不断的发扬、发扬壮大。
【解说】
“德”是忠诚的底色,一笔一划,都映照出强国之能、报国之志的亮度。坚持党建统领,强化立德树人,围绕“学做人、强身体、长知识、练技能、增见识”“五维育人目标,以优良校风培根铸魂育人。
【同期】学院原院长邱尔臣
成才固然很重要,但是德的问题,成人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的人生很长很长,在学校里,你不管是三年五年六年时间,他只是人生成长的一段路。但是这段路对他的以后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解说】
技,是一种维度的穿透力,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沿着合作办学的足迹,坚持“厂中校,校中厂”办学模式,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把“工学一体化”跑成一道绚烂的光。
【同期】学院党委书记孙科顺
“技”这个字,是提手旁加一个“十”字,下面一个“又”字,什么意思?提手代表技术技能,“十”是次数,“又”是重复。也就是说,技,就是要用心专注于一件事上,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去磨砺、总结和提炼、提高。这是技之魂,技工教育之魂,也是工院精神的魂。
【解说】
新起点追风赶月,新征程笃志前行。工院精神如一盏明灯,指引学院坚定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之路,锚定全国优质技师学院目标,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奋楫争先。
【同期】学院党委书记孙科顺
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怎么做,就是要围绕五维育人目标,凝心聚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工院智慧、工院力量。
【解说】
当虞河桥畔披荆斩棘的往事与浮烟山下拼搏如潮的浩歌融汇成生生不息的工院精神,追求卓越的足音,遇水而生,奋勇向前的旌旗,随风而长,向着技能报国的梦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