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5月9日电 题:山东急诊护理“尖兵”:在生死“医”线托举生命
记者 赵晓 祁建月
深夜十点,城市灯火渐熄,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纬六路上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急救中心仍亮如白昼。急救中心主管护师任国栋刚刚与同事交接完工作,随即进入“应急”状态,小步快跑着,穿梭于输液室、留观室、抢救室间,开启夜班约11个小时的忙碌。
这栋急诊大楼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包括任国栋在内的100多名护士常年“三班倒”,接力“赛跑”,一次次在生死博弈间托举生命。
5月8日,国际护士节前夕,任国栋在倒班间隙向记者娓娓讲述自己的急诊生涯。今年37岁的他是护理一线的“老兵”,工作14载从来没有离开过急诊科。门诊、输液室、留观室、急诊病房、抢救室等急诊科岗位,他一一“奉献”过精力与汗水。
如今,任国栋在抢救室,负责配合医生应急抢救及患者的分诊、安置、转运等。“急诊是与死亡搏斗的第一线,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更重。”任国栋说,科室每天接待患者少则四五百人,多则六百余人。有时四五辆120救护车接续开来,他们必须快速反应,同时进行抢救。
作为老急诊人,任国栋早已习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天进出各诊室,在呼吸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机等设备之间“切换”技能,值一次班要走上万步。
“与其他科室接收固定病症的患者不同,到急救中心的患者病情各不相同,而且往往比较凶险。”任国栋回忆道,他曾遇到一位胸痛患者,初查心电图没有明显异常,后症状加重,复查心电图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短短几分钟,病情急速变化。他们立即把患者转入抢救区、启动应急预案、做术前准备,最终将生命从危险边缘拉回。
对于急诊护士而言,这样的危重症抢救随时可能发生,他们需要掌握更完备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如此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在最短的时间内稳住病人的生命体征。“心理素质也要强大,情况再紧张也不能慌。我们还要时刻留意家属的状态,尤其是情绪激动的,要及时安抚。”任国栋说。
长期从事急诊护理这份沉甸甸的工作,需要一些信念感,支撑着任国栋走下去的,是自己屡次把生命从死亡边缘“拽回”现实的成就感。
“刚开始接触急诊,感觉又忙又乱,不能长久干。坚持一两年后,不知不觉地适应了这样的氛围和状态,并且有一种职业荣誉感。”任国栋坦言,现在已经离不开急诊,未来也准备继续在这条路上扎实走下去,帮助更多危重患者“重启”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