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潍柴动力—正文
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去、走得远?从潍柴找答案
2025年10月23日 17:38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10月18日,潍柴集团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启幕。近百个国家的千余名全球合作伙伴、海外企业CEO齐聚一堂,潍柴29个国内外品牌亮相,现场展出传统与新能源产品,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全领域阵列亮眼。

  站在会场里不难发现,“绿色、高端、协同、价值跃升”这些特质,正勾勒中国装备出海新路径,也让“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去、走得远”有了清晰答案。

  高端突围:拒绝“内卷外溢”,用技术啃下“硬骨头”

  大会现场,一台长6.7米、高约3米的“巨无霸”,成为外国客商争相合影的焦点。这台首次公开亮相的高速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正是潍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关键突破,也让其海外竞争更有底气。

  在海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潍柴并未卷价格,而是走出了一条“以高端破局”的差异化路线,这台发动机恰好能说明这一点。

  记者看到,它有着令人瞩目的核心参数:340升排量下,额定功率达9100千瓦,超负荷运行时功率可突破1万千瓦。该性能指标背后,是对“高功率密度”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据介绍,它解决了国内同功率级别发动机“体积庞大、重量超标”的痛点,单台即可替代普通发动机两台的功率输出,完美适配海外高端装备需求。

  这台高端发动机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潍柴耗时7年,攻克了“高功率、高密度与高可靠性难以兼顾”的行业难题:通过应用相继增压技术,让发动机在高强度运行中保持卓越性能;针对曲轴、连杆、活塞等关键零部件,联合上下游企业倒推供应商协同攻关,最终实现90%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要知道,国内多数厂商缺乏大型机型零部件的制造经验,潍柴此举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构建起从核心技术到零部件生产的完整高端产业链。

  凭借硬核实力,这款发动机未靠低价竞争,便成功打开了国外垄断的高端船机市场。

  “坚持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不能有丝毫动摇,无论面向中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都必须坚持打造高端竞争力。”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坚说道。

  这种竞争力在其他产品上同样凸显。在最新一代4.0系列气体机展台前,几名外国宾客正驻足围观一款13升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凭借高可靠性、高适配性与高性价比的核心优势,市场表现亮眼,不仅在巴西打开局面,更在尼日利亚累计斩获超3000台订单;曾经被欧美垄断的大缸径发动机,被潍柴突破后“大有可为”,AI时代下,潍柴正积极拓展数据中心业务,潍柴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的销量从2023年开始只有几十台,到2024年的几百台。今年1-3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00%,成为战略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高端竞争力的背后,是科技赋能支撑。今年大会的主题,便是“科技赋能 装备美好”。在科技赋能下,现场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产品丰富多元,让人目不暇接。

  绿色转型: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抢占全球 “碳中和” 赛道

  在本次大会上,潍柴绿色转型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在一款甲醇船用发动机前,几位东南亚客商正围着仔细询问该款发动机的技术细节。这款发动机如果使用绿色甲醇,相较传统柴油机减碳可超90%,更关键的是,潍柴通过材料升级和巧妙的零部件设计,破解了甲醇对零部件腐蚀、胶圈溶胀等行业难题。

  “绿色”是潍柴出海的鲜明底色。今年初,4艘搭载潍柴B100生物柴油发动机的交通艇,在新加坡投用。当时,新加坡正推进2030年“净零排放”政策,甲方在对比了日韩、欧美等品牌的产品后,最终选择潍柴产品。作为潍柴近几年重点研发的动力产品,多款B100发动机已成功拿到多家船级社的船检证书,具备进入全球生物柴油市场的技术资质。

  东南亚作为全球船舶动力的核心市场之一,日本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如今,潍柴产品凭借经济性和可靠性优势,将此区域潍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10%左右提升至30%。值得关注的是,潍柴在东南亚构建了“无死角”服务网络,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国设有分公司,其他各国均设有办事处与维修站,这种“备件供应及时、服务响应迅速”的机制化保障,精准击中海外客户对后市场服务的核心诉求。

  潍柴负责东南亚船用动力应用配套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透露,相较于国外品牌半年以上的交付周期,潍柴依托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与生产制造能力,可将交付时间压缩至3个月,大幅提升客户设备投用效率。

  山东重工国际商务部部长兰俊杰向记者表示,尽管当前外部环境严峻,但企业仍充满信心。他解释称,近五年,中国供应链与整体制造能力实现了大幅飞跃,这为信心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在商用车、动力产品及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产品,已具备与欧美、日韩品牌直接竞争的实力。

  而这份竞争力的构建,还源于企业在未来赛道的提前布局。在新能源领域,潍柴的动作早在十余年前便已着手。早在2010年,潍柴便着手布局新能源领域,围绕电池、电机、电控“大三电”构建起自主核心技术链,覆盖多元技术路线。

  历经多年深耕,这一布局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2025年3月,潍柴烟台新能源产业园在烟台投产,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依托这一产能优势,2025年1-3季度,潍柴新能源板块“三新”业务,同比实现122%的增幅。

  “这一拨新能源潍柴集团必须抓住,绝不能掉队。” 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一席话,道出了企业向新能源与数字化转型的坚定决心。

  协同出海:从“单打独斗”到 “抱团作战”,构建产业链生态优势

  在潍柴“大三电”展台旁是华为超充展台,华为展台的出现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企业出海早已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潍柴作为山东重工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以“抱团作战”深耕海外市场,用深度协同的服务模式,打造“1+1>2”的价值体验,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出海的标杆。

  这种协同更是延伸至服务一线。

  在海外基建施工现场,一台工程机械设备突发故障,潍柴与山推团队同步抵达,组成“联合服务小组”排查问题。尽管潍柴作为发动机供应商可不用直接对接客户,但为减少用户损失,主动参与协同服务已成为常态。

  在海外,常能看到发动机厂商潍柴与整机厂携手服务客户的身影。潍柴一名海外工程师,每逢春耕、夏种、秋收等农忙时节,他都会与同伴一同前往海外,驻场服务1至2个月,全力保障农业生产设备稳定运行。

  今年8月农忙关键期,一位海外大农场主找到雷沃,希望了解其拖拉机整车实际运行中的油耗情况。得知这一情况后,潍柴主动加入,共同开展工作:双方团队结合设备作业场景,采集运行数据,完成了整车油耗的专业分析,并出具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这种“抱团出海”的模式,让潍柴与山东重工集团旗下企业实现了资源互补。

  大会现场,这种深度协同的画面随处可见:潍柴发电机组的海外代理商,经潍柴员工推荐,前往中国重汽、山推、雷沃等展区洽谈合作;潍柴发动机的代理商,经推荐前往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展区。

  据介绍,山东重工旗下企业目前拥有超1000家海外渠道,其中协同式渠道达200余家。因产品协同性强,这些协同渠道不仅代理潍柴产品,还能同步代理中国重汽、山推等集团内其他企业的产品,形成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的渠道网络。

  从单一企业“走出去”到产业链协同“走进去”,山东重工集团内部企业通过协同作战,不断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价值跃升:从 “卖产品” 到 “卖方案”,打造全球化服务能力

  在潍柴生产车间,4套搭载12WH17发动机的动力总成已经生产完成,即将交付印尼客户。这4套动力总成将用于2条拖船上,除发动机外,还包含齿轮箱、螺旋桨、尾轴舵机及控制系统。

  “我们不是卖发动机,而是卖方案”,通过整体动力总成打包,潍柴为客户提供船舶动力全系列解决方案,省去客户整合资源的麻烦。

  这一交付案例,正是潍柴从“产品制造商”向“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的缩影。这种输出模式,让客户获得远超单一设备的价值。例如,潍柴与雷沃为海外大农场主提供油耗分析报告后,进一步给出操作习惯建议,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而这样的价值升级路径,也与潍柴聚焦出口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我们未来的增长点一定在出口,这一点我深信不疑。”马常海表示。为推动产品出口,潍柴已开展大量工作,不仅出台了相关支持措施,还制定了针对性、多元化解决方案,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具体成效体现在数据上:今年1-3季度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增长超 30%,创历史新高,有效规避国内市场波动风险。截至目前,潍柴国际化指数达40.93%,已然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标杆。

  绿色是转型底色,高端是突破利器,协同是出海底气,价值跃升是价值引擎—— 这四大关键词,正是潍柴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全球市场的核心密码。

  (大众新闻记者 张蓓 盖颐帆)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