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正文
新时代的探矿先锋——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宽
2025年05月07日 10:25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5月6日电(张丽辉 郭美丽)以岩层为弦、声波为律,他在荒原沟壑一遍遍叩问地球深处的奥秘;以泥浆为墨、钻杆为笔,他用精益求精一次次谱写地质钻探的乐章。在地质报国的伟大征程中,他凭借“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信念架起中国资源发展的“硬脊梁”,从一名普通的探矿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一名高层次人才。他,就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李宽。

  近年来,李宽常年扎根野外一线,每年平均野外工作时长达300余天,参与探获大型、特大型金矿3处,特大型铅锌矿1处,潜在经济价值上千亿元。他带领深部钻探技术创新团队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厅局级科技奖励3项,他本人也荣获中国技能大赛钻探竞赛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钻探优秀人才、齐鲁最美青年、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坚守初心,找矿报国立志向

  2012年暑假,还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读书的李宽,带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铁人王进喜”工作的地方大庆油田。在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时,王铁人那些感人话语令人印象深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李宽当时就被“铁人精神”强烈地震撼和感染了,让他切身体会到了“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

李宽(左一)大学期间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受访单位供图

  随着学业继续,李宽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能源资源作为“国之大者”“工业的粮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地质报国”这四个字的千钧之重,心底便暗暗地立下找矿报国的宏伟志向。2014年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慕名来到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参加工作,奋战在野外一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英雄地质队员。

  甫一进队,李宽就主动申请前往正在开展的内蒙古阿巴嘎旗钻探项目工作。阿巴嘎旗是草原腹地,偏僻荒凉,当他到达时,枯黄草原与漫天狂沙映入眼帘,日夜温差达20摄氏度。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度让他心情低落。项目上有位老前辈开导李宽说,自己这辈子最大也最自豪的事,就是为党和国家找到了几百吨黄金。前辈说这句话的时候,眼中的光彩让李宽深受触动。这也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初心,也是全体地质人的初心,那就是为国找矿、报效祖国。

  从此,树立了人生目标的李宽,走在山野里的脚步更加坚定。调整好心态后,他迅速在简陋环境中扎下根来。他从一名钻工学徒开始做起,脏活累活抢着干,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像一棵旺盛的小苗在吮吸着雨露,不断提升着自己。内蒙古的风雨雪霜见证了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向一位合格探矿技术员的转变,从钻工学徒到独当一面的班长,这一干就是5年。被风霜洗礼的脸庞,干裂的嘴唇和手掌上一个个肿胀的血泡,都成为他前行路上的一枚枚“勋章”。

甘肃肃北找矿。受访单位供图

  艰苦奋斗,踏勘山河砺成长?

  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地质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李宽如同广大青年一代地质人一样,在野外一线接过了地质前辈的接力棒,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展现在祖国的大地上。2016年,他担任了625机的钻探班长。

  那年冬天,李宽随机台奔赴海拔4600米的甘肃省肃北县一金矿区找矿。祁连山深处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上夜班时,气温会骤降至零下二十几度,机台如“冰窖”,他穿着臃肿的棉衣棉裤,双手冻僵仍紧盯着钻机运转。由于气温过低,河流已经冰封断流,他们在找矿的同时,还要寻找用于工作生活的水源。交接班后,他便带着同事拿着镐头四处刨冰,再将冰块运回帐篷加热融化后使用。

  相比恶劣的生活环境,施工难度更具挑战性。人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在高原施工更是难上加难。矿区所在的地层复杂,构造发育,破碎带、断裂带交替出现,取心难度极大,钻探施工中遇到的漏失、坍塌、掉块、卡钻等各类钻探难题频繁出现。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他们没有退缩,既然揽下了“瓷器活”,就必须拿出自己的“金刚钻”。李宽和同事们反复研究资料,仅施工方案就调整了10余次,实验钻井液配比100余次,终于确定了有效的施工参数,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

李宽在中国技能大赛探矿技能竞赛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开拓创新,屡破纪录铸辉煌

  地质勘查是一门技术活,不仅要有找矿理论的科学研判,还需要钻探技术的支撑验证。2018年,李宽兼任六队“深部钻探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在工作中守正创新,探索着深地探测领域的新技术。

  李宽带领创新团队针对复杂地层,边干边摸索,研究出一套超深孔高效钻进技术、设备和泥浆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他主持完成的“三山岛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扩界扩能)工程西岭副井工程地质勘探”钻探工程终孔孔深2017.56米,刷新了国内竖井勘察孔孔深纪录。2020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甘肃玛曲—合作整装勘查区深部找矿预测与钻探工程”终孔孔深2001.15米,刷新了全国坑道钻探工程孔深纪录。

  2021年,李宽担任六队探矿处副主任。他调度30台钻机、300余人完成“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矿区”探矿会战,仅用时一年,探获一座金资源量186吨的特大型金矿,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022年,他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招远市大尹格庄金矿区”3000米科钻项目,用时208天终孔孔深3120.35米,三年内连续三次刷新了全国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纪录。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英雄地质队高超的探矿技术水平和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

李宽(右一)在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3000米科钻项目开钻仪式上。受访单位供图

  赓续品质,牢记嘱托再出发

  近三年来,李宽带领队伍奋战在贵州乌蒙山区开展铅锌矿的钻探工作。

  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常年雨水不断,异常潮湿,李宽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带领职工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矿区海拔2100米,山高林密、地势陡峭、地层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区内溶洞广布,断裂构造发育,全孔漏失严重,地层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给钻孔的施工带来了巨大考验。李宽始终坚守在项目指挥,为了保障生产进度,多次从前一天忙到第二天天亮,直到机台正常施工才回去休息。

  在他忘我精神的感召下,项目职工也信心倍增,个个都身先士卒,比拼赶超地工作。每台钻机日进尺量达35米,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施工钻孔130多个,累计钻进14万米,助力探获赫章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一处,助推贵州省实现铅锌矿找矿的再次突破。

贵州猪拱塘找矿。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六队深部钻探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宽既以身作则投身科技创新工作,更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带领团队参与申报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他所在的团队也多次被授予山东省模范职工小家、山东省创新型班组、山东省及全国工人先锋号、山东省及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荣誉称号。并涌现出了行业“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创新能手等高技能人才10余人。(完)

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