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正文
山东疫情中逆势上扬,“底气”何在?
2022年04月21日 15:05 来源:山东头条news

  在备受新冠疫情考验的2022年一季度,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的开局备受各界关注。

  4月19日山东公布了一季度“成绩单”:生产总值达19926.8亿元,同比增长5.2%,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官方给出评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

  在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之下,山东这份成绩单实现了“开门稳”。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角逐中,山东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就是在顺风顺水时,并非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但是逆风而行时,又往往体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力。第一季度的成绩,再一次证明山东经济发展的韧性、潜能和抗风险力。

  五年前,山东提出新旧动能转换,谋求转型升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压减落后产能。外界曾担忧,工业大省山东能否挺过“阵痛期。这五年间,山东用经济发展成绩证明了新动能加速集聚,旧动能升级塑强,经济逐步企稳。2020年,在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年份,山东更是走出令人意外的深“V”,生产总值超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跑赢全国“大盘”。

  面对一系列考验,山东为何总能“逆袭”?

  稳增长的背后,是“四韧”在支撑。

  一韧:产业体系完备

  “山东产业基础完备,自我循环、自我保障、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山东省统计局副局长陆万明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制造业实力突出,从重型卡车等装备制造业到智能家电等消费品工业,从海工装备等国之重器,到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抗疫物资,都能实现自我循环。

2月25日,山东潍坊,中国首款自主商用纵置8AT量产下线。姚建朋 摄

  疫情期间,山东指导疫区工业企业实施“封楼不停产”,采取员工闭环管理,“上班不离人,下班不离厂”,务实举措也保障了工业稳定运行。一季度,山东工业增加值增长高于近5年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达到潜在增长水平。

  “山东三大产业体量大,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而不是某一项完全领先,三产发展较为协调。”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看来,从数据来看,一季度, 山东工业、农业、服务业增长基本都在5%左右,三业齐头并进成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基础。

  李铁岗同时说,山东产业链体系比较完备,基础好,外加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支撑产业链体系的打造,使山东产业链体系具备较好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构建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山东提级实施的“链长制”为工业固本育新提供有生力量。目前,山东优选11条标志性产业链,逐条梳理明确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支持112家“链主”企业做大做强。

  合富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许传明分析说,山东推行链长制,通过产业链的延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这对优化全省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但他同时建议,在这一机制的推行下,要尝试破解诸多难题,如基础产业、原材料产业如何成为链主,在链长制的政策依托下如何打破行政藩篱等。

  许传明还谈到,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来看,山东名列前茅,说明大型制造业整体水平比较强;在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行中,山东仅次于浙江和广东,表明山东中型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上下游拉动能力较强。但山东小企业相对于南方省份来说活力不足。 “如何进一步释放小企业活力、强化大中型企业优势,是山东需要研究的课题。”

  3月25日,山东荣成,工人们正在对远航归港的运输船“华祥8”进行卸货作业。“华祥8”是中国最大的远洋渔业辅助运输船。李信君 摄

  二韧:农业基本盘稳

  2022年开端,国际局势紧张叠加本土疫情影响,令各地保供稳价压力加大。农业能否稳产增产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中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山东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不仅守好本地“菜篮子”“米袋子”,还源源不断对外提供支援。

  从2020年助力湖北、河北“蔬菜自由”,到2022年南北驰援,为上海、吉林输送“蔬菜包”,在抗疫过程中,山东总把家中最新鲜的蔬菜第一时间送至急需的地方,这不仅彰显山东人的厚道仁义,更源自农业大省的底气。从农产品出口来看,山东更是连续20多年领跑全国。

  今年一季度,山东农业比较优势明显,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9%,处于较高水平。蔬菜播种面积268.9万亩,增长1.1%;亩产4338.3公斤,增长3.4%。猪牛羊禽肉产量218.3万吨,同比增长1.2%。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牧产品供应充足,成为经济维稳的“定海神针”。

  山东同时藏粮于技,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等一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被选育推广,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从育良种,到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粮食生产全链条,山东农业机械化逐步提高,让农业现代化基础更牢。

  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蔬菜大棚已更新至第7代,人均产出效率跃升,8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让蔬菜更高产、高质。

  在全国农业大盘子中,山东仅用约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农业的“硬核”实力,支撑经济步稳行健。

  第23届中国(寿光)菜博会20日开幕,展示国内外80多种蔬菜生产前沿模式、100多项蔬菜种植先进技术。刘敏 摄

  三韧:“四新”引擎壮大

  仔细推敲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焦点,“四新”经济的引擎作用功不可没。

  2018年以来,山东迈上“腾笼换鸟”的涅槃之路,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快速培育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利用五年时间持续推进“高质量的增”,产业转型升级赋予经济造血恢复能力。2021年,山东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四新”经济投资占总投资五成以上,表现不俗。

  今年一季度,一些增量多、前景好、潜力足的新热点再次为山东经济克服疫情影响,化压力为动力,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万明在发布会上举例说,科技创新助推“卡脖子”技术相关领域迅速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制造等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双碳”战略指引山东绿色环保产业拉开高速发展序幕……山东供需两端涌现的新亮点、新增长点,与“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高度契合,有效增强供需两端的协同性。

  此外,高端服务业的蓬勃壮大,也是山东“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今年1-2月,山东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增长18.5%。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董彦岭认为,山东经济的稳健增长与正在推进的新旧动能转换密切相关,这也得益于山东对新兴产业的聚焦,鼓励和支持的重点对象明确。但从长期来讲,他建议, 山东应形成产业轮替更新机制和环境,让其在市场中体现价值增长点。

  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 1月29日建成中交。王斐 摄

  四韧:外贸势头强劲

  山东经济的韧性和潜能还植根于外贸领域的长期深耕和积累,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山东海岸线长,港口数量众多,对外开放基础较好。”董彦岭说,在联合国规定的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全部“填满”的国家,山东又是全部“填满”的唯一一个省份。 近几年,山东外贸快速增长,实际是产业门类齐全、供应链及产业链相对健全的具体表征。

  随着RCEP生效有效衔接“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加上山东产业结构提质升级,外贸稳定增长态势得到巩固。一季度,山东进出口7106.5亿元,同比增长13.7%;进出口、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3个、8.8个百分点。

  出台《外贸固稳提质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32条稳外贸措施;创新推出“汇率避险担保试点”“齐鲁进口贷”,优化“鲁贸贷”运行机制;培育认定省级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园、公共海外仓……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山东一季度仍以行之有效的系列政策,为外贸进出口的增长提供支撑。

3月25日,中欧班列(齐鲁号)首次开通临沂至蒙古国线路。辛禹辰 摄

  除“四韧”的加持外,山东一季度经济的“稳”还源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手抓。各地一边科学精准应对突发疫情,尽锐出战,避免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集中暴发,一边持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到位的基础上,员工该上班的上班,学生该上课的上课,高速公路该通行的通行,景区和文化场馆该开放的开放,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振作工业经济运行28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35条等政策“及时雨”,以稳定性、创新性对冲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开门稳”之后,山东更要思考如何攻坚二季度,决胜上半年。

  山东省委常委会4月18日召开扩大会议,在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强调, 做好疫情防控是政治任务,稳住经济运行基本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抓疫情防控和抓经济运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既必须做好,又完全能够做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抓好“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十大创新”行动计划落实,扎实推进“六稳”“六保”。攻坚二季度,决胜上半年,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文字:赵晓 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