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13日电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这里,不再仅仅是文物的陈列所,更是一部可以“行走”的山东通史、一座没有围墙的齐鲁文化大学校。以博物馆为坐标的深度文化旅行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在此驻足、思考与发现。
一城一馆,解码地域文化基因?
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沧海而壮胸怀,这或许是大多数游客对山东的经典印象。若要真正读懂这片土地厚重而鲜活的生命故事,还有一个更为深邃的入口——那就是走进遍布齐鲁大地的博物馆。散落在16个地市的特色博物馆,如同地方文化的“精读本”。
在“孔孟之乡”济宁,孔子博物馆是必到之所。它不仅珍藏着明代以来的儒家典籍刻本、礼乐器具,更通过现代展陈方式,阐释“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精髓。游客在此,不仅能瞻仰至圣先师的生平,更能思考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塑造。
向东而行,在青岛啤酒博物馆,文化的故事则充满了麦芽的香气。这座依托百年德式厂房建设的博物馆,将厚重的工业遗产与鲜活的城市记忆完美结合。老发酵池、古老的酿酒设备、各个年代的啤酒广告画,共同讲述着一个品牌如何与一座城市共同成长,并最终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符号的传奇。
青州博物馆是唯一的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其镇馆之宝——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魏至北宋佛教窖藏造像,足以让任何艺术爱好者心潮澎湃。佛像脸庞丰满,细眉长目,嘴角微扬,流露出穿越千年的“青州的微笑”。其独特的“青州风格”展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辉煌历程,也印证了古青州作为东方重镇和佛教中心的历史地位。
“青铜器王国”——滕州博物馆的所在地曾是薛国、滕国等古国争雄的舞台。这些带有铭文的青铜重器,正是破解古国存在的直接密码。而那一块块精美的汉画像石,犹如汉代的“绣像百科全书”,将神话、历史与市井生活,鲜活地展现在游客眼前,让石头上刻画的古人,仿佛拥有了呼吸。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当下的山东博物馆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科技与创意的融合,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让历史从静态的陈列走向动态的互动。
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增强现实(AR)技术让游客通过手持设备,便能“重建”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恢弘景象,目睹“车载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的繁华盛景。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通过动画演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让古老兵学智慧生动可感。在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4D影像技术结合实物场景,让观众仿佛亲临那个血与火的战场,感受民族救亡的悲壮与英勇。
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也成为新趋势。在山东,许多博物馆都开展了馆藏珍贵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建立了数字档案。公众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手机App,进行“云游博物馆”,360度欣赏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一些博物馆还推出数字藏品(NFT)、文创IP衍生开发等,让历史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一系列的措施,让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殿堂,而成为公众乐于参与、能够对话、可以体验的文化客厅和城市客厅。
未来,山东的博物馆之旅将更加丰富多彩。“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文创”“博物馆+数字”等跨界融合将不断深化。一条以博物馆为节点的“齐鲁文博研学旅行线路”正逐渐清晰。
从史前文明的曙光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代港口的开放胸襟到近代工业的实干精神,山东的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与创新的叙事,构建起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让游客在方寸展厅里,读懂一个厚重、立体、生动的山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