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7日电(王禹)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美好生活的空间需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山东青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拓展,在整治过程中,给大自然“种绿”,为好生态“留白”,在提升村庄“颜值”、扮靓气质的同时,也留住了浓浓的美丽乡愁。
胶州市胶莱街道姜家街村的留英建筑硕士王国丞学成归乡,看到村里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大变化:昔日坑洼的路面都铺上了沥青,记忆里堆满杂物的胡同现在也干净整洁,路两侧也进行了绿化。路灯照亮夜晚,村民活动广场设施齐全。
最让王国丞意外的是,家家户户院墙外都摆着分类垃圾桶,保洁员骑着电动清运车定时上门——这个曾让他担心“落后”的村庄,早已悄悄换上了干净又宜居的新模样。

这正是当地“微整治・精提升”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胶东街道,残垣断壁被绘上“二十四节气”彩绘,成了村里的“文化地标”;在铺集镇,废弃猪圈改造成“农耕记忆”小广场,石碾、犁耙等老物件唤起乡愁;在胶西街道,房前空地变身“共享菜园”,邻里共种蔬菜,收获时分享一筐豆角、几个番茄,情谊更浓。截至2025年7月,全市已打造这样的“微空间”230余处,用“绣花功夫”让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度。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青岛从群众最关心和生活急需入手,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发力。从污水横流到清水潺潺,从乱堆乱放到诗意栖居,青岛大地上的乡村正以一场深刻的环境变革。

青岛各地因地制宜实行厕所粪污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同治同管,全域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层次解决困扰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如今,青岛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54%,210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实现“颜值”逆袭。
宋家庄村的村民们至今记得村头那条“龙须沟”的“黑历史”:淤泥堆积半米深,蚊蝇嗡嗡叫。2024年,村集体牵头,村民自愿集资9万余元,把1500平方米的废弃沟塘改造成了月季公园。丰花月季、蔷薇等20多个品种沿着步道绽放,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孩童追逐嬉戏、老人闲话家常的公共空间。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大都市带大乡村”市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17年起,每年支持建设100个市级和美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和美乡村800个,省级和美乡村286个,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和美乡村竞展新姿。
“这些旧砖居然能拼出农耕图。”走进洋河镇相沟村,村民们对着临街墙面啧啧称奇。过去堆在巷口的废砖、沙石,经工匠巧手组合,220米长的围村路花池有了古朴池壁,900米的墙面成了“农耕文化展”,墙角闲置地块更种满了波斯菊、百日草,风吹过便是一片花海。“花池里的花大家轮流照看,谁都舍不得让它枯了。”村主任闫炳全说,这场“微整治”不仅治好了乱堆乱放的“顽疾”,更让村民找回了对家园的热爱。
2025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之年。从“污水治理+资源利用”的生态闭环,到“沟塘改造+公共空间”的民生升级,山东青岛用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让“清水绿岸”从愿景变成了日常。(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