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5日电 (郭通 张文康 丁雨婷)清晨的邹城市后八里沟村,阳光洒落在整齐的居民楼、设施完善的学校和村办企业鑫琦集团的办公楼间。谁能想到,眼前集体资产过百亿的中国美丽乡村曾是负债2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落后村。
这场蝶变的领路人,正是退伍坦克兵、村党委书记宋伟。“部队教会我担当和敢打硬仗,回乡就是要带着乡亲们打一场致富的翻身仗。”宋伟的话语掷地有声。在邹城,像他这样从“迷彩绿”转身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兵支书”共有159名,占比达25.9%,他们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的关键力量。
精准选育,铺就“兵支书”成长路
邹城是兵源大市,3.9万名退役军人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如何把部队培养的过硬素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战能力?邹城给出的答案是,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
2021年换届中,538名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为“兵支书”队伍储备了源头活水。他们不仅政治过硬,更在学习中持续提升能力。依托红色教育基地,邹城每年组织“兵支书”接受党性教育,筑牢“退役不褪色”的信念根基。同时,通过“走出去”学先进、“请进来”办论坛、“派出去”体悟实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实战本领。
张庄镇桐花秧村“兵支书”张立民,在吸收先进理念后,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整治人居环境,发展观光农业,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户均增收3万元。昔日的普通山村,如今被誉为邹城版“马尔代夫”。
搭台压担,淬炼乡村振兴主力军
好苗子需要沃土,更需要风雨历练。邹城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兵支书”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基层治理第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宋伟带领村民创办鑫琦集团,涉足商贸、教育、康养、文旅等多个领域,把村庄当作企业来运营,不仅还清负债,更将村集体资产发展到超百亿元,村民从教育到养老享受全方位福利,实现了从“温饱”到“共富”的跨越。
峄山镇丁岭村“兵支书”付庆江和金张庄村“兵支书”张允虎,两位昔日的侦察兵敏锐捕捉市场机遇,联手发展规模化淡水鲈鱼养殖,年效益达150万元,带动两村集体经济共同壮大。
在基层治理中,“兵支书”们也展现出独特优势。姜豪在大庄二村创新“和事堂”协商工作法,用真情化解纠纷,村庄30多年没出现刑事案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李扬在红星社区打造“管得宽”志愿服务品牌,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徐文远在单庄村以“孝善文化”凝聚民心,通过举办“老叟宴”等活动,增进邻里感情,培育文明乡风。
激励保障,激发“领头雁”新活力
要让“兵支书”队伍充满活力、持续发光发热,离不开有效的激励保障和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邹城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倍的标准核定“兵支书”报酬,并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者给予即时奖励。同时,依托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兵支书”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论证、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
邹城积极选树“兵支书”先进典型,近年来“兵支书”个人及所在村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669项,宋伟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姜豪被评为“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兵支书”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故事,屡被媒体关注,形成了“选树一人、带动一批、示范一片”的良好效应,“邹城兵支书”品牌愈发闪亮。
从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到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邹城159名“兵支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他们将军人的优良作风转化为强村富民的硬核力量,将钢铁纪律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效能。
通过系统谋划、全链条培养,邹城成功把退役军人这一宝贵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锐铁军”,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邹城方案”。这首由“兵支书”领奏的“沃野新声”,正在鲁西南大地激荡出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