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31日电(王禹)在胶州市胶莱街道的田间,麦浪翻滚着金光,一位身高一米九的年轻人俯身拔起一穗麦苗,眼镜后的目光专注而锐利,指尖捻开根须仔细端详。
这位青年正是掌管着三万亩农田的“托管班长”李环宇。他创办的“农田托管班”不仅让乡亲们从土地上“二次解放”,更把昔日分散的田垄编织成现代化农业的壮丽图景。

在美国加州求学期间,大型农场机械化作业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联合收割机驶过,半天收割上千亩小麦。”李环宇指着眼前零散的田块回忆,“当时我们乡亲们还在弯腰种小麦,大型机械都开不进巴掌大的地块。”这颗对比产生的种子,最终在他心里长成参天大树——要把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带回家乡。
针对半岛耕地碎片化与机械化不足的痛点,李环宇创立青岛利邦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引入美国大农场管理理念,创新推出“测土-配肥-精播-托管”四位一体服务模式。
如今的利邦农业仓库里,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近50台农机列阵待发,不仅满足10万余亩托管土地的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需求,更为13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他们增收的依托。
90后农机手王振强正调试着最新购置的植保无人机。“以前卖农药,现在玩‘空中拖拉机’。”小伙子笑着展示手机APP,“设定好航线,千亩飞防作业半天完成。”王振强从农资销售转行加入利邦,“半年摸透所有大型农机操作,现在年收入超十万,对农业的未来更坚定了信心。”

统一飞防提升产量,科技加持亩均成本下降,烘干中心破解阴雨霉变难题,“云端农场”物联网实时感知旱情墒情……在青岛,越来越多的农田开始拥抱科技,全市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图景,正在每一株被精心照料的麦穗上拔节生长。
自获评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以来,青岛正以现代设施农业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发展。

目前,青岛市已经构建起“财政补、专项贷、保险赔”的多元投入机制。“十四五”期间,对投资过亿元的数字化设施农业项目,市级给予1000万元的投资奖补。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出台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实施方案,按2%的利率给予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贷款贴息,2024年贴息金额154.9万元人民币,累计拉动社会资本8.2亿元投向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青岛现代设施农业的实践表明,科技与产业融合不仅能稳产保供,更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