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下简称“民企联合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的项目指南同期发布,引发科研界广泛关注。随着7月30日项目信息系统开放日期的临近,作为首批加入该基金的医药企业之一,齐鲁制药相关负责人就基金研究方向、重点支持的项目、申报要点、申报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作出详细解读。
民企联合基金:首批为何是医药企业加入?
6月30日,齐鲁制药等4家医药企业与国自然基金委签约,正式加入民企联合基金,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首批为何是4家医药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医药领域的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非常旺盛,民企联合基金首批选择医药行业作为突破口,就是希望瞄准医药企业真实需求,让中国快速发展的技术力量和基础研究水平赋能这些企业,推动形成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
据悉,民企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参与的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由企业来提出问题,双方成立一个联合专家组确定项目指南的内容。
从发布的指南看,首批资助的项目都由企业来“出题”。指南确定后,全国的优秀科研人员都可以竞争来承担相关课题。“以前,企业有需求,但不一定能找到最合适的科学家来完成,科学家有很好的成果,但他们可能不知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窦贤康说,民企联合基金希望搭建一个让双方顺畅合作的平台。
对话齐鲁制药:聚焦哪些前沿领域?
记者梳理发现,指南公布的支持课题项目聚焦生命健康领域,涵盖肿瘤精准治疗、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新型递药系统等前沿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临床需求导向”和“技术创新驱动”等特点,重点支持AI辅助分子筛选、双免疫组合抗体、器官芯片等前沿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民企联合基金的设立是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企业创新实力的认可。”齐鲁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联合资助方,齐鲁制药与国自然基金委共同投入9900万元,主要聚焦免疫失调、细胞异常增殖、基因突变与表达调控异常、代谢失常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支持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基金采用“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的协同攻关模式,确保课题既立足科学前沿又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据介绍,项目指南的形成经过多轮严格论证,首先由企业提出产业关键问题并凝练科学问题,结合发展需求广泛征集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随后,国自然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对年度项目进行审读修改,统筹规划布局,避免重复资助;最后经专家组科学论证,确保指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包容性、安全性。
以齐鲁制药重点支持的项目“抗PD-1/CTLA-4双免疫组合抗体在PD-(L)1单抗耐药宫颈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机制研究”为例,希望通过基础研究,针对宫颈癌PD-(L)1单抗耐药问题提供更多思路和突破。
据悉,2025年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均为4年,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20万元/项。
课题申报指南:科研人员需关注的要点
对于有意申报的科研人员,民企联合基金齐鲁制药联系人苗菁特别提醒,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项目指南、《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严格对照项目指南发布的齐鲁制药16个重点支持项目,及时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项目采取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人应当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根据2025年度民企联合基金时间进度安排,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5年7月30日至8月5日16时。项目提报后,由国自然基金委科学部组织完成通讯评审,随后召开委内委外联席工作会议;在完成会议评审的基础上,确定最终资助项目清单。
随着指南的公布以及申报即将启动,齐鲁制药已开通专项咨询通道(苗菁0531-55820179/李欣0531-55820709),为科研人员提供针对性指导。齐鲁制药期待与包括战略合作伙伴在内的全国科研人员开展深度沟通,携手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共同破解医药领域“卡脖子”难题,让更多科研创新成果惠及患者。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民企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1.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及候选药物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01或H34的下属代码)
结合临床数据,探索肺纤维化致病机理,发现并确证相关的药物靶点;结合小分子药物设计或其他药物形式开发靶向药物,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2.代谢相关功能障碍脂肪性肝炎(MASH)的病理机制及候选药物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03或H34的下属代码)
结合临床数据,探索MASH致病机理,发现并确证相关药物靶点;结合小分子药物设计或其他药物形式开发靶向药物,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3.AI辅助的代谢疾病相关GPCR偏向性调节剂的发现(申请代码1选择H07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代谢疾病中GPCR偏向性调节剂的筛选难题,开展AI辅助的GPCR偏向性调节剂的从头设计与虚拟筛选,构建基于AI分子生成及多维度成药性评估与分子优化的体系,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4.AI辅助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GPCR偏向性调节剂的发现(申请代码1选择H09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中GPCR偏向性调节剂的筛选难题,开展AI辅助的GPCR偏向性调节剂的从头设计与虚拟筛选,构建基于AI分子生成及多维度成药性评估与分子优化的体系,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5.难治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候选药物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09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三叉神经痛等难治性疼痛,结合临床数据,发现并确证相关药物靶点;结合小分子药物设计或其他药物形式开发靶向药物,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6.卒中发病机制及候选药物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09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卒中,结合临床数据,发现并确证相关药物靶点;结合小分子药物设计或其他药物形式开发靶向药物,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7.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候选药物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10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抑郁症药物起效延迟和反复发作难题,结合临床和多组学数据,探索其致病机理,发现新靶点;结合小分子药物设计或其他药物形式,开发快速起效的靶向药物,并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价治疗效果和初步安全性,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8.基于类器官模型的肝癌耐药机制研究及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H18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耐药问题,建立不少于50个肝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通过空间组学及分子可视化等技术筛选20个以上的膜表达肿瘤相关蛋白,揭示其时空异质性与变化规律,并结合上述已建立的类器官模型解析常见治疗药物及ADC毒素的耐药特征及分子机制,确认候选治疗靶点或组合2-3个。
9.基于难治性肺癌队列空间组学研究的新靶点发现与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H18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小细胞肺癌耐药后难治的问题,建立不少于50例具有空间组学数据的难治性肺癌队列和不少于20例的类器官或PDX模型,发现至少3个肿瘤相关膜蛋白靶点,研究其时空异质性规律和调控机制,设计具有知识产权的抗体或ADC候选分子至少1个,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估其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
10.基于难治性头颈鳞癌队列空间组学研究的新靶点发现与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H18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头颈鳞癌耐药后难治的问题,建立不少于50例具有空间组学数据的难治性头颈鳞癌队列和至少20例的类器官或PDX模型,发现至少3个肿瘤相关膜蛋白靶点,研究其时空异质性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设计具有知识产权的抗体或ADC候选分子至少1个,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估其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
11.基于难治性三阴乳腺癌队列空间组学研究的新靶点发现与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H18或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三阴乳腺癌耐药后难治的问题,建立不少于50例具有空间组学数据的三阴乳腺癌队列和至少20例的类器官或PDX模型,发现至少3个肿瘤相关膜蛋白靶点,研究其时空异质性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设计具有知识产权的抗体或ADC候选分子至少1个,通过体内外模型评估其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
12.基于耐药结直肠癌生物样本库的新靶点发现及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H18或H34的下属代码)
建立不少于100例的常规治疗耐药或术后复发的生物样本库和至少50个来源于患者的类器官或异种移植模型。利用空间转录组等多组学技术,鉴定至少3个肿瘤相关耐药靶点,并解析其在肿瘤内的异质性特征和时空演进规律。设计小分子或其它药物形式,并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分子。
13.抗PD-1/CTLA-4双免疫组合抗体在PD-(L)1单抗耐药宫颈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18的下属代码)
针对宫颈癌PD-(L)1单抗耐药问题,建立不少于50例的患者队列,评估抗PD-1/CTLA-4双免疫组合抗体在该人群中的疗效,通过构建高质量生物样本库,并采用多组学整合分析与功能验证的研究方法,鉴定双免疫组合抗体在PD-(L)1单抗耐药人群中有效应用的核心分子特征及关键调控机制。
14.蛋白多肽药物新型口服递送系统的效应及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蛋白多肽药物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设计具有显著增强其口服吸收效率的新载体及递送系统,探索载药系统结构组成与消化道跨膜吸收效率的构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获得至少一种具有转化前景的蛋白多肽药物口服递送系统。
15.小核酸药物肝外靶向新型递送技术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34的下属代码)
针对小核酸肝外靶向递送的技术壁垒,研发安全高效的新型肝外递送系统,提升小核酸的治疗效能,重点针对肺、肾等组织进行递送载体的开发和验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递送技术。
16.非肿瘤适应症新型ADC药物机制研究及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B07的下属代码)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设计并探索新型ADC药物靶向递送新机制,研究载荷分子设计与筛选,微环境响应型连接技术开发,获得至少1个有知识产权的候选ADC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