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4日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人工关节翻修中心日前成立。作为青岛市关节置换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深耕专业领域,年均翻修手术量位居全省前列。此次人工关节翻修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其在关节翻修专业领域迈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阶段,将为众多因假体磨损、感染、松动等问题困扰的患者提供系统、高水平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量明显增加,山东省年人工关节置换量已达约10万例。我国引入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已有30余年,而人工关节通常只有20到25年的使用寿命,加之感染、跌倒、磨损等意外因素,使得近年来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的需求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深耕专业领域,在复杂关节疾病的诊疗和高难度手术方面不断突破,尤其在人工关节置换后的翻修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如果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比作在坚实平整的土地上建造一座新房,那么翻修手术就如同在一栋‘地基塌陷、结构锈蚀的危楼’上完成加固和重建,其复杂程度和风险不可同日而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科中心副主任、关节外科主任张鹏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的核心难点。
关节外科作为“青岛市关节置换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依托兼具学习活力、服务温度、研究深度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医疗团队,实现了年均手术量从400余台次到2000台次的跃升。近年来,关节外科聚焦患者需求开展前瞻性布局,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投入到人工关节翻修医学领域,为再次陷入行动困境的“老关节”患者,提供集诊疗、科研、康复于一体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特聘专家主任医师万连平用近期的一个病例,描述了人工关节翻修手术为患者带来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近日,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助行器的帮助下,缓慢挪进了万连平的诊室。两年多前,她在其他医院接受了双膝关节置换术。然而,术后右膝活动度越来越差,最后竟完全僵直,像一根棍子一样无法弯曲,她的左膝活动范围也只有七八十度(正常膝关节可屈曲135°到145°)。这导致她走路需要靠助行器,不但无法上下楼梯,连最基本的坐下、蹲起、如厕都很困难。家人带着她辗转到北京、上海等多地求医,最后选择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接受右膝人工关节翻修手术。
“这台手术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万连平介绍,“手术的难点在于把患者原来僵直的右膝人工关节假体完好取出来的同时,不破坏本已脆弱的骨骼,并松解如同乱麻般的软组织,处理骨缺损,最终植入专门为翻修设计的特殊人工关节,重新实现关节的稳定和平衡。”
术后,在医护团队和康复师的精心指导和康复训练下,老人的右膝活动度恢复到了110度。此前近乎残疾的老人重新独立行走,真正实现了生活自理、行动自由,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高难度翻修手术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尊严的彻底重塑。
人工关节翻修中心的成立,不仅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的战略举措。
下一步,人工关节翻修中心将继续强化技术攻关与创新,深化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等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攻克更复杂的骨缺损重建和感染控制难题。与此同时,该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与影像科、麻醉科、康复科、内分泌科等建立更紧密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人工关节翻修中心将充分发挥区域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接收进修医生,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等方式,将成熟的翻修技术和理念向基层医院辐射,提升整个胶东地区乃至山东省的关节疾病终末期诊疗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