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3日电(张兴周 张蓝之 丁雨婷)清晨,潘素琴和女儿、外孙一同走进邹城市文博苑社区剪纸工作室。这间由邹城市委老干部局协助她成立的工作室,如今已成为传承非遗、睦邻交流的重要场所。她们此行,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心创作剪纸作品。
“剪纸是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从我的姥姥算起,到外孙这一代,已经传承了整整五代。”谈起剪纸,潘素琴如数家珍。自退休后,她不仅在老年大学担任剪纸教师,也借助邹城市委老干部局支持的工作室和非遗专题公益培训班,以“银发力量”持续推动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将自己坚守一生的家训融入教学中。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潘素琴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家训。她回忆道:“母亲最爱莲花,身上穿的脚下踩的都有莲花的影子,她喜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性子,常教育我们兄妹几个,做人要像莲花一样清白,做事要像剪纸一样专注。”如今这成为她每节剪纸课的必修内容,在她看来,“剪纸如做人,心要正,手要稳,线要准。”学员们在这里学到的,远不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做人处世的态度。
今年69岁的潘素琴,7岁便随母亲学习剪纸,至今刀剪不离手。她不断拓展教学足迹:在文化馆、图书馆开设公益剪纸课,到各个镇街的孟子学堂担任讲师,深入各个社区开设剪纸讲座。目前,长期跟着她学习的弟子有25人,其中两人虽然出国,仍在海外坚持剪纸创作,将这份技艺与精神传递至更远的地方。
女儿翟玉佳不仅是潘素琴的得力助手,更是家风传承的践行者。“我4岁起就跟母亲学剪纸,她总告诫我,剪纸和做人,心里干净,手上认真,剪出来的花才鲜活,干出的工作才漂亮。”这句话也成为剪纸班上的共同准则。许多学员感慨,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作为孟子故里,邹城深受母教文化熏陶,素有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的传统。近年来,当地持续发掘、扶持像潘素琴这样的老手艺人,通过支持她们成立工作室、走进社区和老年大学授课,实现非遗传承与家风建设有机结合。剪纸课上所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廉洁、专注、诚信等美德。这些品质,正借由一把把剪刀、一张张红纸,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基层治理与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成为社区凝聚、邻里教化、价值引领的柔性纽带,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