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8月25日电(记者 杨兵)2025年,山东烟台立足海洋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海洋产业、文化与港口建设协同发展,在“海上新山东”建设中交出亮眼答卷,海洋经济已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海洋科技突破: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今年,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研发的“船舶尾气污染物成像遥感监测系统”,成为当地经略海洋的关键技术支撑。该系统融合高精度光学成像、量子滤波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设备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局限,可实时精准捕捉船舶尾气污染物动态,不仅能检测污染物浓度,还能计算排放速度,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数据,助力我国更好履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产业全面升级:构建多元海洋经济体系
在海洋产业领域,烟台多点发力打造竞争力产业集群。海洋渔业方面,计划建成4座深远海养殖网箱,推进“三文鱼万吨计划”,并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全国首批海上牧场建设试点;海洋新能源领域,华能半岛北K场址、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稳步推进,持续输送绿色电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成果显著,中集来福士新一代风电安装船建成试航,彰显行业领先实力。
港口能级提升: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2月17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在烟台举行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项目仪式,31个建成投产、续建及拟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达757.2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烟台港吞吐量已突破4.5亿吨,跻身全球沿海港口前十,正从传统货物中转港向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转型,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物流支撑。
文化赋能发展:激活海洋文化内生动力
依托悠久海洋历史,烟台深挖海草房、渔家号子、妈祖信仰等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烟台山景区、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特色文旅地标,游客可在此感受开埠文化脉络、体验渔家风情;每年举办的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论坛,不仅吸引大量游客与学者,更成为展示烟台海洋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经济增长提速:冲刺海洋生产总值3000亿元目标
2025年,烟台全力推进裕龙石化下游产业链、海阳核电、招远核电等涉海重大项目,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实现“十四五”期间千亿级跃升。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烟台进出口总值达2094.9亿元,同比增长19.7%,海洋相关产业进出口表现突出。同时,通过培育蓬莱海工装备制造、芝罘海洋特色文旅等产业集聚区,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并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本地海洋产品与技术走向全球市场。
未来,烟台将持续深化海洋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进一步挖掘海洋文化价值,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海上新山东”建设中持续领跑,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