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最好吃的六种水煎包,你尝过几味?
2025年08月11日 11:14 来源:洞观齐鲁

  来山东,怎能不品尝特色水煎包?

  那焦香的脆壳、鲜嫩的馅料,每一口都是地道的山东风味。

  今天就带你品味几种山东最好吃的水煎包,感受这份藏在街巷里的美味。

  01

  利津水煎包

  在利津,水煎包,不仅仅是一日三餐的选项,更是一种带有独特情怀的“国民美食”。

图源/小红书九天食记

  “肉馅分离、水煮油煎”,是利津水煎包的重要特色。

  清光绪年间,利津刘凤岗师傅误倒面糊水,意外开创了“水煮油煎”的独门绝技。

  利津水煎包里,藏着猪肉韭菜调制的鲜香味道。皮薄而韧,底焦而香,咬开面皮,热气裹着肉菜的香味扑面而来。

  一笼热包、一碗小米粥,就是利津人一天中最稳稳的幸福。

  02

  高密炉包

图源/小红书加肥猫一只

  它是高密看家美味,连莫言也对它念念不忘。

  传说源于韩信潍水之战军营厨子的急智——未熟包子入锅意外煎出了金黄脆底,将士们吃后精神大振。

图源/小红书吃喝玩乐一家人

  这炉包的模样十分讨喜,一面白胖暄软如云,一面焦黄酥脆带“嘎渣”。

  馅料讲究的是“菜生肉熟”。韭菜白菜脆生生,猪肉丁炖得软烂入味。

  咔嚓咬开,鲜汁混着油香直冲味蕾。如今添了芹菜、芸豆等新味,但在老食客心中,那口脆底鲜灵的韭菜馅,才是高密炉包不变的灵魂味道。

  03

  乔庄水煎包

图源/小红书一琳美食记

  滨州博兴乔庄镇的百年非遗。

  相传同治年间,当地崔氏制作的水煎包“皮薄如纸、馅多流汁”,声名远扬。

  被召入宫后治好了皇帝的厌食症,从此水煎包得名“御膳包”。

  其制作时,馅料选择当地黑猪肉配时令蔬菜,煎制时先淋面水“煮”透,再浇豆油煎出金黄冰花脆底。

  咬开瞬间,肉香混着焦香迸发,外皮酥脆内里暄软,韭菜鲜甜中和油脂,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乔庄水煎包仍然供不应求。

  2011年更入选“山东必吃100味”。

  04

  曹州水煎包

  它是菏泽的百年老味,传说刘邦落难时在曹州尝过这口焦香,后来竟成了宫廷点心。

  蓬松面皮包裹羊肉葱姜的醇厚或韭菜豆腐的清新,关键是淋两遍香油。

图源/小红书

  要先煎出金黄脆底,再以余温熥熟薄如蝉翼的“饹馇”。

  咬开刹那,肉汁混着香油直冲鼻腔,素馅则透着野菜的清爽。

  这包子外酥里嫩不粘牙,难怪蒲松龄盛赞其“可与牡丹齐名”。

  05

  马村煎包

  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济宁嘉祥县马村镇的百年非遗美食。

  它形如半月,十二道褶子似飞扬马鬃,制作讲究“摆如星斗、间距均匀”。

图源/网络

  制作有“三蒸三煎”的讲究。

  历经三次洒水焖蒸,让麦香、肉香、焦香层层交响。

  趁热咬下,面皮微弹,肉汁滚烫,底部“黄金脆壳”咔嚓作响。这豪爽口感,是运河儿女的本色。

  从老街摊头到央视荧屏,这口焦香早已刻进游子的味觉记忆,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掉的“家的滋味”。

  06

  即墨水煎包

  它是传承六百余载的青岛即墨名吃,形似精巧“蝈蝈笼”,2015年入选青岛非遗。

图源/小红书九天食记

  据载,由胡氏兄弟创制于明永乐年间,清末形成了“面硬、火急、油水足”的工艺规范。

  以精粉瘦肉时蔬为馅,水油双煎间,底部形成金黄酥脆的“噶渣”,顶部软糯。

  咬开后,香、脆、鲜、软四重口感交织。

  如今新添了槐花、野菜等新馅料,让六百年古法焕发新生机。

  水煎包不仅是味蕾的记忆,

  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来山东,

  总要尝一口

  这浸润了千年滋味的家常。

编辑:梁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