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涡虫片段100%存活,再生过程图像完整,样本固定达标。”今天(11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的实验室里,曹忠红教授看着从太空归来的涡虫样本,很是欣慰。“此次实验首次获取了涡虫空间再生图像信息,并实现了涡虫空间再生不同时间节点样本的保存。”
4月24日,48段涡虫片段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升空。11月14日,随“神舟”安全回家。
涡虫是古老的物种之一,生命历程已超过5.2亿年,被切断后可再生,是研究再生、抗衰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模型生物。曾有科学家在实验中把一条涡虫切成279份,一周后每段都再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涡虫。
此次太空实验的涡虫样本来自沂源县。它们均经过层层筛选:体长须在8至10毫米之间,要有清晰的双眼点,健康且活泼。选定的涡虫被切成头、中、尾三段后,还要优中选优。
2022年,曹忠红领衔申报的“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环境对涡虫再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索”项目获批立项。此次涡虫空间再生实验,为国内首次开展。
项目团队设计了周密的实验方案:在飞往空间站的路上,经过特殊处理的涡虫样本处于休眠状态,在抵达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后被“唤醒”。“一、三、五天属于涡虫再生的关键时期,我们设计在这几个特定时间点对涡虫样本自动进行样品固定,涡虫基因和蛋白质在修复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就能在太空中被定格。通过地面指令,完成样品图像采集、自动换液和样品固定,并及时下传数据。”曹忠红说。
地面实验室的“对照组”也以1:1复刻的流程同步进行,以期获得空间复合环境与地面对比实验下涡虫再生过程中关键时段的差异基因图谱。
把涡虫送上太空并不算难,难的是样本能“活下来、测得到”。
首先要攻克“太空房子”的设计难题。活的生命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而空间站空间有限、环境复杂,且所有操作都需地面遥控完成。“光是涡虫芯片,项目团队就改了数版。”曹忠红回忆,团队先让涡虫在“裸盒”中存活,再逐步衔接自动化控制系统,每一次调整都要经过多次测试。为了应对上行时的剧烈震动,防止携带的营养液、固定液泄露,项目团队反复开展力学测试,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才达到空间站“零失误”的要求。
其次是实验流程的精准把控。在轨期间,地面团队实时运控实验进度,根据空间站传回的图像调整参数。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确立后续样本分析的实验体系,确保走通全流程后,启动太空涡虫样本分析,争取早日获得进一步成果。”曹忠红说。(记者 杨淑栋 王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