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农商银行作为青岛市营业网点最密集、服务覆盖最广泛的地方法人银行,交出了一份2025年前三季度稳中有进的经营答卷。
青岛农商银行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以“支农支小”为主的市场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前三季度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截至2025年9月30日,资产规模达到5099.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1%;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681.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39亿元;吸收存款余额为3351.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5.06亿元,增幅2.60%。累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18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增幅3.57%。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青岛农商银行坚守市场定位,稳步推进“九个标杆”战略目标,在服务乡村振兴、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见力见效,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持续改善,实现不良“双降”。
伴随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青岛农商银行“支农支小”质效得以明显提升,风控能力持续强化,降本增效成效明显。前三季度,该行新投产16个创新项目,数字金融新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规模效益“双增”筑牢主业根基
青岛农商银行立足青岛,辐射山东省青岛、济南、烟台等三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规模、效益双增背后,是该行作为优质区域农商行展现出的强大韧性。
零售金融方面,青岛农商银行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围绕完善产品体系、拓宽业务渠道、深化客户群体精细化管理、开展精准化营销等系列举措,全力推进零售金融业务转型升级。
比如,报告期内,青岛农商银行积极响应政策、抢抓机遇,发布了金融助力消费提振二十条举措,并通过拓展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产品服务、构建“场景挖掘-客群深耕-数据赋能”闭环体系,全面提升线上消费贷款能级,满足不同客群不同场景的消费贷款需求。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长额超过15亿元,新增额创历史同期新高。
金融市场方面,青岛农商银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业务全牌照经营优势,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提升资产效益。
首先,通过债券承销、投资和票据业务,青岛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其次,该行积极履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银行间债券市场综合类现券做市商职责,充分做好流动性传导,提高市场活跃度,畅通区域融资渠道,降低区域融资成本;再次,该行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及时跟踪市场变化,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强化负债成本管控,保持了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高质量发展底盘进一步夯实
得益于数字化深入推进和对不良贷款“控新降旧”的有力管控,前三季度,青岛农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成本管控效果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底盘进一步夯实。
截至2025年9月末,青岛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3%,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实现“双降”;期末拨备覆盖率250.44%继续处于安全区间内。
进入2025年以来,青岛农商银行深入实施信贷业务流程优化,持续调整优化信贷政策和信贷结构,加强存量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通过控新降旧加强不良贷款管控力度,进一步巩固了信贷资产质量基础。
据了解,青岛农商银行建立了“战略-风险-资本”三位一体的治理架构,系统构建了覆盖全机构、全流程、全风险种类的管控体系,强化风险限额的动态调整与约束机制,实现了风险识别、评估、监控与处置的闭环管理。
在“塑成标杆”战略下,青岛农商银行加速打造全国农商银行数智赋能标杆。而随着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各类数字工具在青岛农商银行改善资产质量、强化成本管控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今年,青岛农商银行推动企业级风控决策引擎等16个创新项目落地和见效,构建了包含13个维度300项风险信号的预警体系,推动风险管理从“事后被动”向“事前主动”模式跃变。
青岛农商银行还积极探索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强化大模型人才梯队支撑。随着公文助手、知识助手、信贷助手等三大类AI智能体加速落地,并在客户营销、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经营办公等多个领域完成验证推广,全行人工智能一体三翼技术体系初步成型;该行还基于RPA技术持续推动全行流程革新,上线了7大类236个业务场景,释放人力超12100人天;同时,该行引入图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能力嵌入风险管控场景,精准捕捉80个风险场景,风险监测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2025年是《青岛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2023-2025年)》的落地收官之年。战略规划启动以来,全行客群精准营销、产品多维创新、智能风险管控、高效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系统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数字金融领域相关奖项30余个、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2项。
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青岛农商银行正多措并举巩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今年年初,该行编制了首份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万得(Wind)公布的ESG评级由原BB级跃升两级到A级,位列山东省上市法人银行第1位。
“支农支小”质效新跨越
青岛农商银行坚决扛牢地方法人银行的责任担当,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实体经济、金融“五篇大文章”、国际业务等重点领域,有效助力本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5年9月末,青岛农商银行战略新兴贷款余额为81.34亿元,较年初增长15.58亿元;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59.7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9.22亿元,一季度人民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获评“优秀”档。绿色金融方面,该行紧扣“双碳”战略与制造强国目标,打造“绿色、智造”服务体系,创新贷款产品,上线绿金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审批与标准化服务提升工作质效,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8.78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9.18亿元。
今年,我国外贸型企业面临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青岛农商银行进一步发挥国际业务优势,全新推出“银信融”“中巴清算直通车”“证保车融”“跨境支汇通”四款创新产品及护航企业高质量出海系列产品,全方位赋能企业高质量出海,充分释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提升了该行国际业务品牌影响力。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实现外汇交易量552.4亿美元,同比增长9.37%。
在普惠金融领域,基于“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青岛农商银行围绕“专项规模、专职团队、专业流程、专门风控”运营模式,锻造了专业高效的中小微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加大“支农支小”、服务乡村振兴力度。
截至2025年9月末,涉农贷款新口径统计的涉农贷款余额为607.84亿元,较年初新增83.49亿元,增幅达到15.92%,规模和新增均保持全市第一;小微贷款余额1447.03亿元、户数56001户,较上年末增加99.6亿元、485户,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516.34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数达到54728户。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篇章,数字金融对青岛农商银行提升服务实体质效的赋能作用还在持续显现。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农商银行推动“智e通+小微云”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手机银行用户突破287万,农村智能服务窗口超1400家;打造集“数智普惠金融平台+4M对公客群经营平台+5C零售客群经营平台+数智网格平台”为一体的产品渠道营销管理闭环体系,创新推出了“政采贷”“个体益贷”等多款数字普惠产品,实现5000个数智网格自动划分,赋能“千村万户”走访活动扎实开展。
此外,青岛农商银行还围绕产业、政务、民生三链拓展场景生态,该行还成功落地了房维资金结算主办行项目,打造政银合作“科技引擎”。
2025年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农商银行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质效双优的答卷。展望未来,该行将持续深化“支农支小”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做实做细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和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农商力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