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正文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建产业学院 助老工业城市职教升级
2025年10月31日 10:08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30日电(何天琦)“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课堂,要盯着生产线、盯着产业链。”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伟的这句话,精准勾勒出该校扎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初心。作为区域职教龙头,该校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核心,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参与”四维协同机制,通过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注入坚实职教力量,树立起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鲜明样板。

  机制革新破壁垒产业学院成融合载体

  打破“挂牌子”式合作,该校聚焦机制建设筑牢产教融合根基。目前已与万华化学、齐鲁石化、鲁南制药等龙头企业共建19个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推行“1+N”理事会制度,由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产业学院副院长,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健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优化产业教授聘任管理,确保教学实施、技能传承与协同攻关落地见效。引入万华化学“360度考核”等先进评价方法,构建起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参与,覆盖教学过程、技能增值、就业质量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其中,与鲁南制药集团共建的鲁南制药学院,以“六进六化六融合”为特色,形成“双管理、双身份、双激励、双保障”格局,相关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依托产业优势,该校牵头组建4个跨区域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承担5个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共同体建设任务,参与75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体化运作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产教融合网络。

  精准育才接产业供需对接实现“零距离”

  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该校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构建精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联合山东科汇电力等组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产教共同体,动漫艺术系与本地影视基地共建鲁中影视动漫现代产业学院,医养健康现代产业学院与淄博市中心医院共建老年照护实训中心,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全面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将岗位标准、课程内容、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创新“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构建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产业需求开设特色订单班、学徒班。

  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企业级实训中心42个,引入生产性设备总值超3亿元,拥有企业兼职教师33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6%。在与京东共建的产业学院,学生直接参与“618”“双十一”等大型电商项目全流程实训,2024年在校生服务销售额突破800万元;理想汽车订单班毕业生毕业前即被“预定一空”,起薪普遍超6000元,9名优秀毕业生获“万华工匠”称号。

  协同创新强赋能技术服务反哺区域发展

  发挥产业学院平台集聚效应,该校与澳帆新材料、凯盛新材料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中试基地、分析测试中心等研发平台,创新实训基地运营与成本分担机制。教师团队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聚焦区域高端化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开展紧缺人才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

  鲁中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与北汽新能源联合攻关的“电池管理系统优化”技术,使车辆续航里程提升15%,已应用于3款量产车型;智能制造学院研发的智能分拣设备,为当地企业降低生产成本20%。教师孙传兵团队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获专利10余项,研发的“陶瓷手模自动抛光机”“手术刀磨制机器人”已成功落地应用。

  通过鲁中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等平台,学校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完成技术服务项目202项,服务中小微企业145家,到账经费3000多万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11亿元,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技术引擎”。

  育人成果惠民生职教生态辐射周边

  近五年,该校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万余人,87.93%的毕业生选择留鲁留淄就业创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约80%的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生服务于淄博“四强”产业,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注入“新鲜血液”。

  该校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还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边高中职院校开展同类合作,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新生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深化“四链融合”机制创新,构建与区域产业优势集群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职教动能。(完)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