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17日电 历史上的滕州曾以“善”为名,而今,“善”主题文化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正让居住在这座鲁南小城的人民深刻感受到“幸福在家门口升级”。聚焦“点线面网”多向维度,整合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体育等多元资源,以文化书院建设为载体,以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路径,拓展文化阵地、丰富资源供给、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数字平台,滕州市探索实施“双多”模式,聚力构建文化社区全龄友好的“文化浸润生态圈”,让文化滋养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源泉。
以“善”为核,把文化标识矩阵竖起来
滕州自古便有“善国”美誉,崇德向善的文明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依托“中华善城、现代滕州”的城市定位,滕州市全力打造“善文化+”文化社区品牌,以传承弘扬“善文化”为文化社区建设提供精神滋养。
善南街道善国贾苑社区将“善”作为社区文化标识,精心构筑“善家、善医、善商、善教、善养”“五善”服务空间;龙泉街道荆泉北路社区围绕“荆诚善治”品牌,大力培育“诚善”文化;荆河街道清河社区契合社区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把“美善相乐”融入社区肌理,让“美善”成为居民共同的价值理念;还有“礼善”“友善”“德善”“仁善”等系列“善”主题文化社区品牌,构建起文化社区建设的区域文化标识矩阵,有力凝聚社区群众精神认同,带动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以“点”聚势,把多元文化阵地建起来
“以前来社区,感觉就是办事的地方,现在这儿就像咱自己的家,能学能玩能乐,没事就想往这里来!”龙泉街道滨江社区居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文化书院建设带来的显著变化。滕州市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以文化书院建设为载体,聚焦居民文化需求,积极统筹各类可用场所,提升拓展文化阵地,融入墨子鲁班文化IP,匠心打造“墨子书院”文化书院品牌,因地制宜设置老年大学、青年夜校、家长学校、四点半课堂、网络学院、墨子学堂、鲁班工坊、阅伴新华文化书院等文化教育阵地,构建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多能多元文化阵地。同时,在阵地空间上,推行“一室多用、分时共享”模式,以“空间重塑”优化服务功能。在服务场景上,设计“文化客厅”式服务模式,温馨的场景让居民感受“社区家”的归属和认同。
目前,滕州市已在13个试点文化社区建设“墨子书院·樱花学苑”“墨子书院·孝善书院”“墨子书院·荆泉书院”等主题文化书院,让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线”通达,让优质文化资源“火”起来
“打起竹板响连天,文化惠民到身边!”8月22日上午,省级文化资源进社区系列活动之曲艺鉴赏课堂在滕州市龙泉街道樱花苑社区文化书院温馨开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姜广盖在课堂上与听课居民互动交流,让居民们沉浸式感受了快板艺术的独特魅力。“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滕州市构建起政府主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体协调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机制,建立供需两张清单,强化对接协调,通过项目化运作、精准化配送,畅通“需求自下而上汇集、资源自上而下输送”的“双向奔赴”路径,让省市县三级文化资源畅达基层,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滕州市委宣传部配送的“善城润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文明实践项目,已在社区开展49场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累计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以专业力量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目前,滕州市已建立省市县三级资源项目库,涉及50个部门64个项目,丰富了基层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以“面”覆盖,把社区“全龄”居民聚起来
积极探索“能人带动+活动互动+项目推动+机制联动”的工作路径,凝聚社区居民参与文化社区建设,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构建能人梯队,深入挖掘居民中的文化达人、文艺骨干,培育各类“主理人”团队,牵头组建文化社团,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管理者”,龙泉街道樱花苑社区培育“主理人”50余名,带动组建全年龄段交谊舞、太极拳队等13个特色团队。
以活动为纽带,丰富“讲在社区、美在社区、乐在社区、礼在社区、爱在社区”“五在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内容,龙泉街道滨江社区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趣味运动会、音乐节、百叟宴等群众性主题活动,吸引居民走出小家、融入社区大家。实施“课程+项目”服务模式,聚焦“老中青幼”群体,在试点社区开设八段锦、书法、戏曲、非洲鼓等课程,以项目化精准服务,以品牌化引领示范,切实惠及全龄群体。不断完善“党组织牵头+实践站专管员管理+文化主理人主导+志愿服务队参与+小区物业协助”的文化书院管理机制,探索“市场+公益”的运行模式,引入专业文化教育培训团队,激活阵地活力,注入持续服务动能。龙泉街道推出“泉泉券”,居民通过参与文化服务获得积分后,可兑换该券在联盟商家消费,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文化社区建设的热情。今年以来,滕州市13个试点社区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超4万人次,培育品牌项目30余个。
以“网”赋能,让社区文化活动“活”起来
依托省文化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和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整合数据资源、融通数字场景、融入居民生活,以数字赋能文化社区建设。
龙泉街道樱花苑社区充分利用省平台,积极推动文化服务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在线上平台开设社区文化专栏,实时推送书法、剪纸等课程预告与成果展,鼓励居民上传作品互动;线下依托社区大屏滚动播放优质内容,同步联动文化志愿者进楼栋宣讲平台使用方法,吸引居民打卡使用,凝聚邻里情感,打造了社区云端“文化共同体”。
龙泉街道将墨子书院与“班墨文化”深度融合,制作《墨子说》《匠人鲁班》系列视频线上传播,突破服务的时空限制,让文化阵地从“固定场所”变为“流动课堂”。善南街道“城南嘉园·邻里中心”公众号贯通居民服务小程序,居民轻点屏幕就能预约共享会议室、舞蹈房,报名志愿服务,“信用积分”兑换,视频会议、留言互动共商社区大小事等,数字化赋能让文化治理既有“质感”更有“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