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8月27日电(李海洋 张文康)近日,第四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名单正式出炉,邹城市太平镇“强企兴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成功入选。消息传来,不少村民喜笑颜开:“咱们这儿越来越有奔头了!”
这是邹城市继大束示范区后,第二个入选的省级示范区,标志着邹城在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产业兴村,“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走进太平镇王行村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连片的莲藕塘碧波荡漾,村民老李正弯腰采收新一季莲藕。“以前村里没啥集体收入,如今咱们这藕塘一年就能带来30多万!”他抹了把汗,乐呵呵地说,“我在这儿干活,一天能挣将近两百块,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近年来,太平镇立足本地工业基础与农业资源,积极探索“村企共建、以企带村”发展新模式,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乡村产业。中行村大力发展牛蒡种植,打造“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马厂村成立天马运输公司,现已拥有运输车百余辆,年创收超2000万元;常生源、福禾等企业联动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菌菇大棚,实现菌包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购“一条龙”服务,真正让农民“零风险”种植、稳定增收。
今年以来,邹城市扎实开展“百企兴村”行动,推动103对村企携手发展,落地项目98个,解决就业6100余人,带动村集体增收2100万元。“邹城蘑菇”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甘薯育苗规模全省最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走在全省前列,省级农高区成功通过验收,张庄镇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邹城市坚定不移推动产业振兴、全力写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实践。
生态转型,塌陷地变成“聚宝盆”
作为一个资源型乡镇,太平镇曾因煤矿开采留下上万亩塌陷地,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该镇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实现了从“黑色疮疤”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转身。
在横河村千亩塌陷区治理示范区,清波荡漾、鱼蚌共生。“我们引入‘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水质从劣五类提升至三类,只用了两个月。”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如今,这里不仅水清景美,还发展出珍珠养殖、加工、文化旅游等衍生产业。
“水质好了,环境美了,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在珍珠养殖基地,刘大姐一边整理新采收的珍珠,一边笑着说,“我们现在每年靠珍珠就能创收上千万元,谁能想到这塌陷地还能‘长出’宝贝来?”
今年以来,邹城市扎实推进矿山修复、塌陷地治理,完成北宿镇、中心店街道等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15场次,栽植各类苗木10万余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8%,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
村美民富,片区建设引领全域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环境宜居。邹城市以片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标杆。
在太平镇,泗河文化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15个村,融合儒家文化、农耕文化、煤矿文化,打造集观光、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振兴示范带。王行村、横河村创成省级美丽乡村,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村民的生活也更舒心了。东里彦村的杨大爷指着家门口新修的柏油路和美化的墙面,感慨道:“路平了、灯亮了、花香了,城里亲戚来了都羡慕我们这儿!”今年以来,邹城市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完成农村路网提升42公里、养护工程140公里,实现硬化路“户户通”、路灯“街街亮”。
目前,邹城市已建成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2个、市级25个,形成了“以片带面、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