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虞河桥》新书创作分享会举办 解码历史记忆
2025年07月26日 19:22 来源: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

  7月25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由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济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的长篇小说《虞河桥》新书创作分享会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紧扣“历史真相—文学责任”的主线,以小说创作分享的形式举行。

《虞河桥》新书创作分享会现场。

  活动邀请了重庆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者,北京市作协理事、作家出版社编审、著名文学评论家兴安,与《虞河桥》作者、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泰山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王威等文学界的重磅嘉宾,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历史与文学的深度对话。

  潍县集中营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报复美国限制日裔美籍人士在美国本土活动,于1942年3月将中国山东潍坊的美国北长老会设立的宗教场所“乐道院”改造为外侨集中营,先后集中关押了25个国家2000多名敌对国侨民,其中包括327名儿童。山东大学堂总教习、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恒安石、英国著名奥运会400米短跑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等都曾被囚禁于此。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集中营的关押人士曾经得到了潍坊人民和抗日部队的同情与帮助。当地农民偷偷为他们运送食物,为其秘密传递信件;帮助恒安石和英国人狄兰成功逃离,并及时把这一消息送往重庆美国大使馆。当地民众还秘密捐赠善款,以国际红十字会的名义购买药物与营养品,帮助集中营的大多数人员幸运地渡过了囚禁岁月,直到1945年8月17日被解放。《虞河桥》的故事即以此背景展开。

  张者主席从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诺亚”和“比尔”切入,分析了集中营里人性的冲突与救赎,通篇充满人性的光辉。他在发言中指出:源于历史史实的文学作品很难驾驭,而王威在《虞河桥》中恰当地处理了史实材料和文学虚构的关系,是一部非常成熟非常优秀的重大题材文学作品。

  兴安编审回顾了两年前作家出版社与王威女士合作出版集中营题材长篇小说《乐道院》的故事,他认为:作为一位作者,对同一题材进行多次创作,重新解读那段历史,肯定是有前一部书中没有完成的内容和想法,肯定是有更深入的思考,有更深刻的见解,有更多的话要同读者说。《虞河桥》不是《乐道院》的姊妹篇,而是重新换了一个视角来看这段历史。在这部小说里,她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焦点,发挥了女性写作观察和描写细腻的特点,尤其侧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有女性对人性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虞河桥》非常值得推荐。

  作家王威分享了该书创作的点滴以及书中部分感人的故事情节,潍县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馆长王磊向在场的读者朋友介绍了乐道院和潍县集中营情况。

  嘉宾的分享揭示了《虞河桥》作为真实历史纽带所具有的文学引领价值,让在场观众了解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这一历史遗存背后所承载的厚重过往,认识到“抢救性书写”的紧迫性和挖掘、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意义。现场读者满怀期待,共同探寻《虞河桥》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学价值,现场思想碰撞,火花四溅,为观众带来了诸多启发。

  此次《虞河桥》创作分享会,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了那段尘封的历史,看到了潍县百姓在抗战中的巨大付出,扩大了潍县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彰显了文学在传承历史记忆、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作用。

编辑:赵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