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10日电 题:尼山论道:仁礼之道如何帮助世界讲和?
中新网记者 沙见龙
面对国际冲突和文明摩擦,古老的儒家智慧能否为人类提供永恒指引,以应对当前各种挑战?
时下,来自70多个国家的560余位嘉宾正汇聚山东曲阜尼山,参加在此举办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同探讨东方哲学如何为全球合作开辟新路径。
初到论坛举办地,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系讲席教授史蒂夫·富勒敏锐地观察到,会场尼山圣境内高72米的孔子像设立在建筑物侧面,与建筑物互不遮挡,像一位在一旁提供建议的“智者”,这使他更坚定地认为,孔子是一位可以提供建议但不会“挡道”的人。
史蒂夫·富勒认为,傲慢形成的原因,一部分在于你已经知道别人的正确答案,这反而会让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从而导致不尊重等行为的出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诸多思想都在告诉人们,“你可能不知道如何行善,但至少可以想出避免造成伤害的办法”。他坦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和动机,这需要建立一些基本、共同的价值观。
再次到访曲阜的波黑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象是“冷静和反思”。在这里,如同身处教室,能真正感受和学习孔子精神,而且当地民众也将各种传统带入到生活中。“当前,人们生活在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即使发生战争的地方离我们很遥远,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西尼沙·贝尔扬认为,同理心和责任感高于一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或者在不同国家、团体甚至机构内部建立信任。人们并不是必须都一样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而是遇到问题能在分歧中达到平衡,并认真听取彼此的意见,找到都能接受的共同点。此外,无论是谈论气候变化,还是和平建设、公共健康等任何全球性问题,都必须确保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发言权,“全球性决策应帮助每个人,而不仅仅是为最强者的利益服务”。
印度尼西亚总统大学教授、前任校长黄金泉认为,中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从上到下,从学者到年轻人甚至农民都在践行。这是遗产传承和实际行动之间强大的融合,也生动证明了孔子的思想在建设和平世界中具有永恒的意义。
“当今世界最迫切需要的价值观是自我克制,控制自己的贪婪和野心。”黄金泉表示,儒家提醒人们应通过“仁”和“礼”的秩序来适度生活、照顾他人、行为得体和相互尊重,而通过文明对话可以很好地表达这些价值观,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并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马尔代夫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马尔代夫前驻华大使莫芮德看来,冲突的起源是因为误解、不尊重,发生冲突后彼此不想互相倾听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拥有相互尊重和虚心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并且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相互信任,就不会有冲突。”
莫芮德还表示,学校如何将仁慈、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当我们了解另一种文化并尊重它时,彼此的友谊就建立起来了,当具有了友谊,就不会提倡冲突。”
连日来,围绕本届论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的主题,各国嘉宾慷慨分享自己的见解,让盛夏的尼山再度成为文明对话的磁场。
自2010年9月首届举办至今,尼山论坛日益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