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是一场持久战,这,似乎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国内疫情多次在局部反复影响民众正常生活。在为“疫”所困的城市中,常常会出现物资供应困难的问题。往日常见且易得的生活用品、菜粮油米在特殊时期变成人人疯抢的“宝贝”,“抢菜焦虑”成了部分疫区民众的日常。
政府部门往往会第一时间发布“物资充足价格平稳”通告以安抚民心,但在社会层面,相关问题却仍旧存在引怨声载道,这究竟是为何?
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发放物资存在分配不均、物品不一等问题。自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例如,上海政府曾组织发放上海蔬菜礼包,并表示各区发放做到全覆盖。但在相关报道之下,尽是网友未收到礼包,或收到的物资并非蔬菜等质疑声。可见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鸿沟。更有市民表示,在外区买到宝山月浦镇抗疫物资,这说明抗疫物资派送链条存在漏洞。虽然政府部门迅速发声释疑,但显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其次,供应链人手不足,导致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这几乎成为困扰每一个疫区的难题,但补充物流人手和疫情之下需要控制人员流动本身就存在矛盾;同时,疫区居民对蔬菜等生活用品的需求也较平日成倍增长,导致物资配置困境更雪上加霜。
此外,政府对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也仍在完善的路上。4月初,吉林7旬老人不会手机订菜崩溃大哭一事就曾引发大众关注。同时,菜价上涨也成为疫区的普遍现象,上海一度因为77.9元一颗的白菜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导致人们抢菜焦虑更甚。
政府服务于民,针对以上物资供应问题,自然不能光说“漂亮话”,更重要的是用实事“说话”,了解民众的真实诉求。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对疫区提供资源和帮助,然而这些捐赠的物资是否能真正传递到民众手中,分配过程是否公平公正,需要政府及时公开透明,让收送双方都清楚安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民相依,政府只有真正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拥戴。在这特殊时期,民众提出合理诉求之时,同样应该给予政府适当的理解和包容。
没人能预料本次疫情暴发何时能结束,民众在长期的封控之下产生负面情绪可以理解,但应该认识到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服务人员同样面临诸多困境,在很多方面举步维艰。市民应该及时调理自己的心态,避免传播谣言、产生不理智的集体行为,减少恐慌的扩散,甚至可以在条件允许下,尽己所能为抗疫贡献己力。
疫情当前,大家都衷心祈愿疫情离去。政府作为人名公仆在这一时期更不该松懈,集中精力攻克难关,精益求精服务民众,细中求细稳步落实。民众更要稳定情绪,不轻信谣言,不过度恐慌,相信政府相信国家,共渡疫情难关。(作者 杨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