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时间表 济南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济南”
2021年12月29日 14:4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十四五”全市生态环保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绘就 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济南”

  本报12月28日讯 为系统谋划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前,济南出台了《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天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召开,主要介绍《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规划》共12章、53节,约4.2万字。

  《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态济南”。《规划》确定了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4大类21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预期性指标9项。

  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9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深化结构调整,引领重点区域绿色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协作,稳定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确保“两清零一提标”,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污染、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重视新污染物治理,严守环境安全底线。深化改革创新,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开展全民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大环保格局。

  强化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济南全方位强化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黄河风貌带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强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管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管理。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对重要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增加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水生态恢复。县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清零。持续削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强化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实施节水行动。推行工业领域节水和水循环利用,建立健全工业用水定额制度,鼓励节水和循环用水。选择适宜地点,建设商河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等10处工程,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水生态恢复。统筹开展“河道有水”建设。打造北部黄河生态风貌带,实施滩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滩区退地还湿,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系统。推进生态廊道与节点建设。围绕北部沿黄湿地群、中部山前湿地群和南部山地溪源湿地群,开展玫瑰湖、济西、白云湖、雪野湖等湿地保护行动,打造体系完善、格局良好的湿地体系。

  系统治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建设“智慧生态黄河”示范项目。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智慧生态黄河”示范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十四五”时期,将构建以黄河流域济南区域为示范的“天地一体、水陆统筹”感知监测网络,同步建设“全面汇聚、深度挖掘”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体系、“目标管控、业务协同”的协同监管体系以及“全景可视、全面调度”的全景指挥体系,形成全面感知、动态监控、预测预警、科学决策、高效指挥和精准治理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在济南开展示范应用,探索形成可供全省乃至全流域共用的复制性强、拓展性强的样板,逐步推广应用到全省、全流域。

  起步区将建设碳中和绿色发展展示区

  “十四五”期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将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重点围绕建筑、能源、产业发力,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黄河两岸生态治理与保护、节水降耗等方面走在前列,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碳中和绿色发展展示区,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示范,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创新发展,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构建携河发展空间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打造“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按照“控红、增绿、扩蓝、留白”的理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对黄河两岸地区分级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打造空间占比不少于70%的蓝绿空间。